春日

· 秦觀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拼音

譯文

綿綿春雨,伴著輕微的雷聲,飄灑了一夜,到清晨卻已停息;一輪紅日昇起在東方,把柔和的光輝,投射在房頂層層琉璃瓦上,蒼翠欲滴。小園裏,芍藥花含情脈脈,花瓣上飽噙著隔夜的雨珠兒;薔薇花斜躺著身子,伸出了嫩枝,是那麽地嬌慵無力。

注釋

絲:喩雨。 霽(jì)光:雨天之後明媚的陽光。霽,雨後放晴。 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參差:指瓦片的層疊。 芍藥:一種草本植物,這裏指芍藥花。 春淚:雨點。

《春日》是北宋詩人秦觀創作的一首七言絶句。詩先從晚上的雨寫起。有了晚雨,放晴後的清晨便不同於一般的清晨,詩人的心情也就因之而格外開朗,對景物便充滿了愛護與欣賞。這時候,呈現眼前的是經過雨洗的碧瓦,格外蒼翠,閃動著濕潤的光芒;更可愛的是花:芍藥花殘畱著雨珠,薔薇花嬌柔地斜倚著。詩隨著詩人的心情用上了擬人化手法,於是花草也顯得多情善感,表現得十分細膩。

賞析

這首詩寫雨後春景。瞧,雨後庭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臥枝蔓,嬌艷嫵媚。這裏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隨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十分惹人喜愛 詩人捕捉到春雨“萬絲”的特徵,把鏡頭的焦點對準了庭院一角,攝下了一幅雷雨後晴春曉日的精巧畫面。通過對偶形式,擬人手法,襯託庭院的華麗,描繪了芍藥和薔薇百媚千嬌的情態。芍藥亭亭玉立、薔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淚”之態、“無力臥”之狀。因其體物入微,情致蘊藉,通篇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展示了詩人對自然界景物、現象敏鋭的觀察力、感受力和攝取力、表現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雖不露一“愁”字,但可從芍藥、薔薇的情態中領悟,又曲折體現了詩人由於宦途艱險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好雨知時節”,在一夕隱隱春雷的召喚下,它“隨風潛入夜”,它“潤物細無聲”。雷是“輕”的,雨如“絲”般,春雨的特色詩人衹用兩箇字就揭示出來了。那碧綠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乾乾凈凈,晶瑩剔透,猶如翡翠,瓦上還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輝映下,浮光閃閃,鮮艷奪目,令人心曠神怡——這是第二句所寫的美 最妙的是後兩句,詩人采用以美人喩花的手法,又加上對仗,确實是美不勝收。李白筆下“一枝紅艷露凝香”,白居易筆下剛出浴的“侍兒扶起嬌無力”的楊妃,和第三句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雨後的牡丹,猶如多情的少女,淚光閃閃,含情脈脈。最後一句令人想起《紅樓夢·史湘雲醉眠芍藥銦》那段描寫:湘雲“業經香夢沈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這醉臥中渾身灑滿落花的史湘雲,情思綿綿,百媚千嬌,多像“無力薔薇臥曉枝”。
秦觀

秦觀

秦觀,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國史院編修官。新黨執政時被排擠,北宋紹聖初年,秦觀被貶爲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浙江麗水)酒稅,又遠徙郴州(湖南郴縣),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放還,卒於藤州(今廣西藤縣)。秦觀詞多寫男女愛情和身世感傷,風格輕婉秀麗,受歐陽修、柳永影響,是婉約詞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評爲“文麗而思深”;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秦觀亦有詩才,但被自己的詞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時代的詩人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的表現更突出,以至於“詩名殊不藉藉”。秦觀與張耒、晁補之、黃庭堅幷稱“蘇門四學士”。 ► 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