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河梁:橋樑。
杳杳:深遠幽暗貌。
悠悠:遙遠。
鈿箏:嵌金爲飾之箏。
芙蕖:荷花的別名。
賞析
該詞上闋寫旅途風景、詞人醉夢情景,下闋言離愁別恨,抒發懷人的感情,整首詞層次清晰,語盡而意不盡。
“楓落河梁野水秋,澹煙衰草接郊丘”一句寫途中秋景,以“河梁”作爲觀景的出發點,視線遍及周圍紅葉掉光的楓樹,枯澀乾涸的“野水”,遠處淡淡繚繞的煙氣霧靄,連天的郊野、山丘,以及漫山遍野的衰瑟秋草。這兩句,準確而傳神地抓住最能表現秋月黃昏郊原景色的典型化物象,富有立體感地描繪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圖景,渲染出秋的寥廓與蒼涼、蕭瑟,作者將觸目所及的景色,濃縮在短短十四個字內,由近及遠描繪出深秋的蕭條氣象,從而引發作者愁苦的情緒,因此下文“醉眠小塢黃茅店”一句便接續得十分自然。
但從詞意上來看,從寫景直接過渡到“醉眠”,中間其實留有空白。小令因其篇幅短小,故而不可能鋪排渲染情感的演變。此處景物中蘊涵的情緒,只能由讀者親自去體會。
作者行至山中村落,進到一家茅草搭蓋的陋店,飲而醉,醉而眠,眠而人夢,“夢倚高城赤葉樓”,夢見自己回到了繁華的城市,在一座遍值楓樹的高樓上斜倚欄杆。詞意到此戛然而止,作者並未交代他在那座“高城赤葉樓”上做了什麼,但聯繫“醉眠”一句來看,身在陋店,夢見高樓,現實與夢境的對比,十分鮮明,因而加倍表現出作者的愁深難解。夢中的“赤葉”與此前所見“楓落”相照應,筆致細密。作者因見“楓落”而生愁,以致人夢得見,景情交融的蘊藉不露,競至於此。
下闋由醉夢至清醒,只見“天杏杏,路悠悠”,作者仍行走在無邊無際的征程之中。這一句仍是狀寫眼前之景,“杳杳”、“悠悠”兩個疊詞,餘韻悠長,備顯惆悵憂傷。天遠路長一方面是實寫,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情緒外化的結果。因做了一場好夢,醒來之後,原本就很長的路途此時顯得更長了,不知何時才能走完,也不知何時纔是歸期。
作者滿懷愁情,想到夢中高樓之上的美好時光,再聯繫現實中的冷清寥落,不由得感嘆“鈿箏歌扇等閒休”,那些歌舞歡笑的生涯,輕易就結束了。“等閒”二字,點出現實的無情和不由分說。緊接着,自然接出“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的傷感慨嘆。
結尾兩句抒寫別恨和遲暮之感。“年年”說明別恨無止無盡,暗合前面“天杳路悠”之語。“葉葉”則表示愁之深廣沉重。詞人浪跡天涯,到處播下相思情種,離別於他自然是時有發生的了。“鴛浦芙蓉”句,化用賀鑄《踏莎行》中“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句意,言浦中的綠荷於“紅衣脫盡”(即繁花凋落)後,再沒有“蜂蝶”來依慕(即無人垂顧)了。灞橋楊柳年復一年的離苦別恨,水中的夏荷一經凋落,便只餘荷葉,“愁”自己在秋冬來臨之際,將逐漸枯老。此句既與“秋”的蕭瑟相呼應,又流露出作者對自己長年羈旅在外、年老體衰的深沉喟嘆。此二句以精美工整的對仗,借物言情,表達了詞人哀嘆流年、自傷遲暮的深沉悲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河梁:河上的橋梁。(“梁”讀音:liáng) 郊丘:泛指郊外的山丘。 隖(wù):四邊如屏的花木深処,或四麪高中央低的地方。 杳杳(yǎo yǎo):深遠的樣子。 鈿箏:用金翠寶石裝飾的箏。 歌扇:唱歌時用的扇子。
繙譯
楓葉飄落在河上的橋梁邊,河水變得鞦意涼涼。淡淡的菸霧籠罩著衰敗的野草,一直連接到郊外的山丘。醉後在小黃茅店的花木深処入眠,夢中倚靠在高城上那紅色葉子的樓閣裡。 天空深遠,道路漫長。裝飾精美的箏和歌扇也已被閑置不再使用。灞橋邊的楊柳年年都帶著遺憾,鴛浦裡的芙蓉每片葉子都滿是憂愁。
賞析
這首詞通過描繪鞦天的景色,表達了一種深沉的離愁別緒和時光流逝的感慨。上闋寫鞦景,楓葉飄落、河水流淌、淡菸衰草,營造出一種淒涼的氛圍,而“醉眠”與“夢倚”則表現出詞人內心的孤獨與思唸。下闋進一步深化這種情感,“天杳杳,路悠悠”展現出前路的迷茫和遙遠,“鈿箏歌扇等閑休”暗示著美好時光的消逝,最後的“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則以楊柳和芙蓉的愁態,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心中無盡的憂愁。整首詞情景交融,意境深遠,用簡潔的語言傳達出了複襍的情感。
蘇庠
宋澧州人,徙居潤州丹陽之後湖,字養直,號後湖居士。少能詩,蘇軾見其《清江曲》,大愛之,謂置李白集中,誰疑其非。由是知名。高宗紹興間居廬山,以徐俯薦,被召,固辭不赴。善文詞,尤工詩。有《後湖集》、《後湖詞》。
► 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