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秋色漸將晚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敧斜。爲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天淨水明霞。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胡笳。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秋色日漸變濃,金黃的菊花傳報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戶深深掩映在菊花叢中,小路盤山而上,曲折傾斜。詢問山公到底有什麼心事,(原來是不忍心)坐看時光輕易流逝而雙鬢花白。在太湖邊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麗的彩霞。
追憶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卻毫無建樹。歸來後重新打掃庭院中的小路,松竹纔是我的家。卻恨悲涼的秋風不時吹起,南歸的大雁緩緩地飛行在雲間,哀怨的胡笳聲和邊馬的悲鳴聲交織在一起。誰能像東晉謝安那樣,談笑間就撲滅了胡人軍馬揚起的塵沙。
注釋
黃花,指菊花。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句:暮秋景物漸呈蒼老深暗之色,菊花開時報來了將要降霜的信息。
小窗低戶:指簡陋的房屋。
微路,小路。
敧(qī)斜:傾斜,歪斜。
山翁:《晉書·山簡傳》載山簡好酒易醉。作者藉以自稱。
何事:爲什麼。
坐看:空看、徒歡。
流年:指流逝的歲月。
拚(pàn)卻:甘願。
華:同花,指在閒居中空白了鬢髮。
徙(xǐ)倚:徘徊,流連不去。
滄海:此指臨近湖州的太湖。作者時居汴山,在太湖南岸。
平昔:往日。
遍:這裏是“走遍”的意思。
天涯:天邊,喻平生飄蕩之遠。
三徑:庭院間的小路。據晉代趙岐《三輔決錄-逃名》記載,西漢末,王莽專權,兗州刺史蔣詡辭官歸裏,於園中闢三徑,惟與求仲、羊仲往來。後遂以“三徑”喻隱居生活。
松竹:代指山林隱居處,含有貞節自持之意。
“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句:寫辭官歸隱家園。化用晉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悲風:悲涼的秋風。
冉冉:指大雁緩緩飛行的樣子。
新雁:指最初南歸之雁。
邊馬:指邊地的軍馬。
胡笳:古代塞外民族的一種樂器。此處指軍中的號角。
“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胡笳”句:這裏化用三國時魏國蔡琰《悲憤詩》。“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
胡沙:指代胡人發動的戰爭。
“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句:「靜」一作「淨」,化用李白《永王東巡歌》中的“但用東山謝安石,爲君談笑靜胡沙”。
序
《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是詞人退隱山野之後寫下的。當時金兵南犯,朝廷動盪,詞人雖歸隱田園,但仍心繫家國,所以寫下此詞,藉以抒發自己內心的悲憤和對國事的憂慮之情。本詞詞意陡然曲折,情感再三轉折,造就了詞的峭骨和逸緻,使其十分耐人尋味。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退居卞山所作。它是一首自敘平生、抒寫情懷的詞。表達了作者心中的悲憤之情和對國事擔憂。
詞分上下兩闋。上闋以寫景爲主,兼寓流年虛度的慨嘆。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詞的第一個字“秋”,點明時序,是泛指。然後再具體寫秋色。“晚”字是形象的說法,它既不是“來得晚”的意思,也不是確指“晚上”,而是由“老”引伸出來的含意。意思是說,暮秋的景物漸漸地呈現出蒼老深暗的顏色了。伴隨深秋而來的,自然是凜冽的冰霜,以及那“顏色只從霜後好,不知人世有春風”性本高潔的菊花,即詞裏所說的黃花。黃花開,霜降至。
“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敧斜。”“小窗低戶”形容房屋簡陋,敧斜即傾斜的意思。這兩句是說,簡陋的小屋掩映於秋色黃花之中,屋前是曲折傾斜的小路。這裏既寫出了環境的幽清孤寂,也由門前的曲折小路折射出作者的九曲愁腸。
“爲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爲”在這裏作助詞用,沒有實在意義。山翁指晉代山簡,”這裏作者以山簡自比。拚卻是甘願的意思。這裏有反潔意,是說“難道甘願”。雙鬢華:指年事已高,兩鬢生霜。它與上邊的“霜信報黃花”有着巧妙的內在聯繫。前者寫秋色將晚,後者寫人近晚年。作者以山翁自比。前加“問”字,說明他不甘寂寞,時時在反躬自省。言外之意是我每天干些什麼呢?白白地看着年華輕易逝去,這是何等痛心的事情!國難當頭,我能甘心服老嗎?
“徙倚望滄海,天淨水明霞”。這一句真實地記錄了他經過反復的思考後此刻的開闊心境。徙倚是留連徘徊的意思。滄海即大海,作者以謝安自比,明顯地表達了他對謝安不甘示蕪的小路,觀賞觀賞自家的青松翠竹,看似悠弱、泛海東還的退隱之志的仰慕與追求。“天淨水明霞”則是眼前美景的寫照,以此襯托出他一旦有了明確的人生追求之後的開闊心胸:如秋天長空那樣純淨,如霞映水中那樣明麗。這短短的幾個字,看似平平淡淡,內容卻實實在在。既寫了體現詩詞形象的人,又寫了水天明淨的景;既寫了流連徘徊的貌,又寫了氾濫於內心深處的情。情中見景,景中含情,可謂渾然一體了。
下闋直抒胸懷。寫雖然在家閒居,卻對國事深懷忡忡憂心,自恨不能爲國建功立業。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三字一句,短促有力,如響板敲來,鏗然有聲,抒發了作者回想往事,空在四方飄遊而無所成就的自責自罪、自怨自艾的悵惘心情。“空飄蕩,遍天涯”既顯示了他的謙謹胸懷,又委婉地傳達出他企望重操舊業、再立新功的心聲。
“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寫的是閒居生活的無聊小事。作者寫自己:每天在庭院中掃掃荒蕪的小路,觀賞觀賞自家的青松翠竹,看似悠閒自在,實則這絕不是他心甘情願的。
“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胡笳。”悲風指淒厲的寒風。卻恨是更恨的意思。“悲風”之前加上“卻恨”,強化了詞人的情感波瀾,即由悵惘不安進而憤憤不平了。爲什麼?因爲冉冉飛翔於白雲之間的新雁帶來了敵人侵擾的消息,邊境很不安寧啊!胡笳是漢代流行於塞北和西域一帶的管樂器,其音悲涼。作者用眼前悲風、新雁、戰地邊馬、胡笳組接的悽清圖景,烘托邊地悲涼的戰爭景象。而作者身在深山、心存國事,爲敵人的入侵騷擾而憂心忡忡的心緒便於這“眼前景、身外事”的看似平淡的記敘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展示。
“誰似東山老,談笑淨胡沙。”這一句大筆淋漓,一語見雄傑。東山在浙江上虞縣西南,謝安早年隱居在這裏。又臨安、金陵均有東山,也是謝安遊憩之地。所以後人稱謝安爲東山老。胡沙即胡人。因胡人多居風沙時起的塞外。靜胡沙是使邊塞安寧的意思,這裏指的是消滅敵人。這裏借用李白《永王東巡歌》裏“但用東山謝安石,爲君談笑靜胡沙”的詩意抒寫自己的報國情懷。“誰似東山老”兩句,既是說,在當今時代,沒有人能像謝安那樣,指揮若定地殲滅敵人,也是說自己不能像謝安那樣,“談笑靜胡沙”作者運用反潔語氣,長聲仰嘆,既是精忠報國的宣言,也是對腐朽朝廷的憤怒控告!讀來氣勢磅礴,聲情並壯,足可泣鬼神、撼日月、振山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霜信:霜期來臨的消息。
- 敧(qī):傾斜。
- 拚(pàn)卻:甘願。
- 徙倚:徘徊。
- 三逕:漢蔣詡隱居時,於捨中竹下開三逕,衹與求仲、羊仲來往。後以“三逕”代指隱士居住的地方。
- 東山老:指東晉大臣謝安,曾隱居東山,後複出建功立業。
繙譯
鞦色逐漸到了傍晚,霜期來臨的消息報告著菊花綻放。小窗低戶深深映照,小路彎彎環繞傾斜。試問山翁是爲什麽,坐著眼看流年輕易地度過,甘願連雙鬢都變白?徘徊著遠望滄海,天空澄淨,水上明麗的晚霞。 思唸過去,徒然飄蕩,走遍天涯。歸來重新打掃那隱者的小路,松樹和竹子本來就是我的家。卻惱恨悲風時常刮起,緩緩地雲間新飛來的大雁,邊疆的戰馬哀怨著衚笳的聲音。誰像東山的謝安,在談笑之間就平定了衚人的侵擾!
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詞人麪對鞦景而生發的感慨,既有對時光流逝的無奈,也有對隱居生活的曏往和對自然景色的訢賞。下闋廻憶過去飄蕩生涯,表達了對廻歸田園生活的訢喜和對國家形勢的憂慮。詞中運用自然景色的描寫來烘托情感,如“鞦色漸將晚”“天淨水明霞”等,營造出一種蒼茫而又明淨的氛圍。同時,通過對比過去的飄蕩與現在的廻歸,突出了對家的眷戀。整躰風格既豪放又深沉,展現了詞人豐富而複襍的內心世界。

葉夢得
葉夢得,宋代詞人,字少蘊,蘇州吳縣人。紹聖四年(1097)登進士第,歷任翰林學士、戶部尚書、江東安撫大使等官職。晚年隱居湖州弁山玲瓏山石林,故號石林居士,所著詩文多以石林爲名,如《石林燕語》、《石林詞》、《石林詩話》等。紹興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後追贈檢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詞風變異過程中,葉夢得是起到先導和樞紐作用的重要詞人。作爲南渡詞人中年輩較長的一位,葉夢得開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氣"入詞的詞壇新路。葉詞中的氣主要表現在英雄氣、狂氣、逸氣三方面。
► 240篇诗文
葉夢得的其他作品
- 《 偶書爲山亭五首 》 —— [ 宋 ] 葉夢得
- 《 聞兀朮將過淮再遣晁公昂覘師 》 —— [ 宋 ] 葉夢得
- 《 清平樂 》 —— [ 宋 ] 葉夢得
- 《 南鄉子 · 其二自後圃晚步湖上 》 —— [ 宋 ] 葉夢得
- 《 連日邊報稍稀西齋默坐 》 —— [ 宋 ] 葉夢得
- 《 戲方仁聲四絕句 》 —— [ 宋 ] 葉夢得
- 《 臨江仙 · 其六晁以道見和答韓文若之句,復答之 》 —— [ 宋 ] 葉夢得
- 《 臨江仙 · 其一十七明日小雨,已而風大作,復晚晴,遂見月,與客再登 》 —— [ 宋 ] 葉夢得
相关推荐
- 《 水調歌頭 · 題李季允侍郎鄂州吞雲樓 》 —— [ 宋 ] 戴復古
- 《 水調歌頭 》 —— [ 宋 ] 楊炎正
- 《 水調歌頭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題劍閣 》 —— [ 宋 ] 崔與之
- 《 水調歌頭 · 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其二時居莆田 》 —— [ 宋 ] 蔡伸
- 《 水調歌頭 · 焦山 》 —— [ 宋 ] 吳潛
- 《 水調歌頭 · 其一淮陰作 》 —— [ 宋 ] 朱敦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