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

璧月初晴,黛雲遠淡,春事誰主?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緗帙離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釭無寐,滿村社鼓。
拼音

譯文

暮雨初晴,如璧的明月東昇。雲色如黛,淡淡飄蕩在遠空。這美好的春景,到底屬於何人?故宮禁苑中一片微寒,西湖的堤岸倦慵暖溫。前度劉郎如今又來這裏,想不到變得如此冷寂岑岑。記得從前的上元夜,車水馬龍攘攘紛紛,凝香瀰漫的塵土將道路遮暗。五光十色的花燈,把暗夜照得如白晝一樣明燦。可我也總是沒有什麼心情,和人們攜手同去賞燈觀看。誰知道,上元夜也會禁止宵行,人稀煙斷,滿城悽風苦雨,愁雲慘淡。 猶記宣和舊日,直到南渡臨安,上元夜依舊熱鬧繁盛如故。而今辛苦收藏的金石書畫,幾乎散失盡淨。元宵佳節也無心打扮,任憑鬢髮紛亂飛舞。寫下感時傷亂的詞章,最令人感到悽苦。如今江南也無路可走,我到處漂泊無寄處。就想起被叛軍困在長安的杜甫,月夜裏思念鄜州的親人,這種悽苦的心境如今又有誰知否?空自對着昏暗不明的一盞殘燈,長夜無眠,外面又傳來滿村的社鼓。

注釋

永遇樂:詞牌名。雙調一百零四字,有平韻、仄韻兩體。仄韻始於柳永,南宋陳允平始用平韻。又名《消息》。 乙亥上元: 乙亥: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 上元:節日名。俗以農曆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也叫元宵節。 李易安:即李清照,號易安居士。 不自堪:指不能忍受。 璧月初晴:暮雨初晴,璧月上升。璧月,以圓形的玉比喻圓月。 黛雲:青綠色像眉似的薄雲。 春事:春色;春意。 禁苑嬌寒:皇帝苑園不許宮外人遊玩,故稱禁苑。嬌寒,嫩寒、微寒。 前度遽(jù)如許:意爲再來臨安時,局勢變化如此之快。遽,急、倉猝;前度,前一次、上一回。 香塵暗陌:街道上塵土飛揚,往來車馬很多。香塵,指芳香之塵,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陌,街道。 長是:時常;老是。 斷煙禁夜:斷煙,指斷火、禁火。禁夜,禁止夜行。 宣和舊日:指宋徽宗宣和年間汴京的繁華盛況。 緗帙(xiāng zhì)流離,風鬟(huán)三五,能賦詞最苦:意爲在戰爭中流離失所,人已衰老,所作詞反而更覺痛苦。緗帙,書卷;流離,散失;風鬟,頭髮散亂的樣子;三五:指舊歷正月十五夜。 江南無路:江南已淪陷。 鄜(fū)州:州名。又作敷州。隋以後始專作鄜州。在今陝西省延安地區。現作「富縣」。 殘釭(gāng):油盡將熄的燈。 無寐:不睡;不能入睡。 社鼓:舊時社日祭神所鳴奏的鼓樂。

詞抒亡國之恨,上闋寫臨安今昔變化,下闋寫國土淪陷後的悲慘境遇。全詞通過今昔對比,抒發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和對故國的思念與眷戀,哀婉無窮,表達了臨安淪陷後「江南無路」的悲苦之情。

賞析

此詞抒發了作者眷念故國故都的情懷。寫於宋德宗景炎三年,即帝昺祥光元年。此時臨安已淪陷,南宋政權也瀕臨滅亡,這首詞是作者在旅途中寫成。 「璧月初晴,黛雲遠淡,春事誰主?」起首用景語渲染氣氛,幷點明詞中景物所處的時日,著重之處在於「春事誰主」這箇主題。「璧月」,有「滿月如璧」句(宋·何偃《月賦》),月如玉璧之潔白、晶瑩、圓滿,以璧玉詠元宵之月,極爲生動傳神;月明則雲淡,天靑雲色一體難分,故曰「黛雲」,煉字亦考究。這些都是元宵節時常見的景象,也是春夜裏惹人愛憐的事物。但如今誰是這美好春天事物的主人呢?發此一問,字字千鈞直截了當地楔入詞的主題;緊接著「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從「禁苑」、「湖堤」二詞看,可知寫的是南宋都城臨安;從「前度」(源出劉禹錫「前度劉郎今又來」之典)一詞看,可判斷詞人在故都淪亡後還重來過。「嬌寒」、「倦暖」,詞人主觀感受的寫照;似乎「禁苑」、「湖堤」在詞人看來都衹覺有嬌弱、倦乏之感。「遽如許」三字,好像從詞人心底噴涌而出,字字璣珠,表示了事態變化之速,詞人每想到此便心情異常沉重,從字裏行間可見詞人自哀痛之情。 寫到這裏,詞人突然宕開一筆,追憶起都城臨安往昔的繁華:「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此處描繪出昔日上元之繁華,如今卻總是懶於與友人攜手同遊。「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誰料今日上元,元軍宵禁,想遊也不可得。「風雨」兩字前加一「愁」字表明擔心其夕有風雨,尙未即有風雨也;再加「似」字,則竟是本無風雨,而燈夕卻冷落不堪,是由於人事所致。今非昔比,主題進一步得到深化。 接下去,又敍起李清照當年情事:「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緗帙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寫李清照南渡後,常憶起宣和年間的汴京舊事,每生物是人非,家國不在的感慨。她因國破、家亡、夫死而倦於梳妝,即使是逢元宵節,也是「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衹能以哀愁的小詞自慰,這是人間最苦之事。 劉辰翁時而寫李清照,時而寫自己,時而又敍起李清照當年。作者詞中用清照身份、情事、心緒説明的正是他自己,「賦詞最苦」,一語雙綰,二人皆然。詞的結尾,劉辰翁又寫到自己:「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釭無寐,滿村社鼓。」當時,抗元戰爭仍在江南一帶進行,詞人家在廬陵,欲歸不得。他懷念家中的親人,不免要像杜甫身陷長安時那樣低吟「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一類詩句,以抒鬱悶之情,但不知親人們是否知道?詞人無法入睡,衹好對著殘燈發愁,此時滿村傳來社祭的鼓聲。元宵夜之社鼓,是農村於新春祈求豐年舉行的常例儀式。感慨良多! 作者可以説是辛派詞中的佼佼者。在這首詞中作者融彙了種種複雜的感情,筆鋒達間,情感眞切,因此可以稱之爲宋詞有力量的殿後之作。雖當時有人劉辰翁過份贊美,但總起來講作者仍不失爲一名宋詞的佼佼者。
劉辰翁

劉辰翁

劉辰翁,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詞人。景定三年(1262)登進士第。他一生致力於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活動,爲後人留下了可貴的豐厚文化遺產,遺著由子劉將孫編爲《須溪先生全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爲一百卷,已佚。 ► 5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