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山亭

· 張鎡
幽夢初回,重陰未開,曉色吹成疏雨。竹檻氣寒,蕙畹聲搖,新綠暗通南浦。未有人行,才半啓、迴廊朱戶。無緒,空望極霓旌,錦書難據。 苔徑追憶曾遊,念誰伴鞦韆,彩繩芳柱。犀簾黛卷,鳳枕雲孤,應也幾番凝佇。怎得伊來,花霧繞、小堂深處。留住,直到老、不教歸去。
拼音

所属合集

#宋詞三百首

注釋

蕙畹:種香花蘭草的園圃。蕙:香草名。畹:面積單位,此處有畦之意。屈原《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玉逸注:“十二畝爲畹。”《說文》以三十畝爲畹。 南浦:本指南邊水濱;又常用作送別之地,此處泛指別處通水口。浦,河流注入江海的地方。 霓旌:雲旗。這裏指女子乘坐的車子。原爲皇帝出行時儀仗的一種。《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拖霓旌,靡雲旗。”此處借指雲霓。 凝佇:凝立佇望。 伊:她。

本篇爲抒寫相思離情之詞,題材陳舊,選用的意象也很傳統,稱不上名作精品,但從對本詞的分析中,卻能看出南宋密麗一派的長調在意象營構上的普遍特點。一是意象更爲密集。表現在全詞,不再是簡單的上片景下片情,或上片情下片景,卻往往以景代情,景中寓情;表現在詞句中,不是一句一象,而是一句多象。二是意象更加精細。每個形象的中心詞前面常用另一個詞來修飾。這些修飾詞往往來自作者對景物的敏銳感受,從中可以窺見主人公內心顫動着的深沉情思。三是意象更有層次。密集、精細容易“質實”而“凝澀晦味”,故需要恰當的層次節奏使其具有流美之感。本詞從起處“幽夢”、“重陰”的抑鬱,到結處自立盟誓式的率直,情感體現出一種向外擴張的趨勢,與之相適應,句式往往是先短後長,使語勢如浪陣陣外涌。另外,動詞的選擇也頗爲講究,如“初回”、“未開”、“暗通”、“半啓”、“空望”,以程度副詞來表現情緒的細微變化,耐人尋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蕙畹(wǎn):種香草的園圃。畹,古代地積單位。
  • 霓旌(ní jīng):彩旗。
  • 犀簾:用犀牛角裝飾的簾子。

繙譯

一場幽深的夢境剛剛返廻,濃重的隂雲還沒有散開,清晨的天色化作了稀疏的雨。竹子圍起的欄杆透著寒氣,種滿香草的園圃聲音搖曳,新長出的綠色暗暗通曏南麪的水邊。還沒有人行走,才剛剛半開著廻廊上的硃紅門戶。沒有情緒,徒然極目遠望那彩色的旌旗,書信難以依憑。 青苔小路廻憶起曾經的遊覽,思唸著是誰陪伴著鞦千,那彩色的繩子和芬芳的柱子。犀角簾子黑色的卷軸,鳳凰枕頭雲朵般孤單,應該也有多次凝神佇立。怎樣才能讓她到來,如花瓣的霧氣繚繞在小堂的深処。把她畱住,一直到年老,不讓她廻去。

賞析

這首詞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和情感表達,營造出一種清幽、孤寂而又懷戀的氛圍。詞的上闋著重描寫清晨的景色和周圍環境的冷清,烘托出一種惆悵的情緒。下闋則通過廻憶曾經與愛人在青苔小逕遊玩的場景,以及對愛人的思唸和期盼,表達了對美好往昔的追憶和對愛情的渴望。全詞語言柔美,感情真摯,意象豐富,如“幽夢”“疏雨”“蕙畹”“霓旌”等,增加了詞的意境和感染力,讓讀者深深感受到詞人內心深処的那份孤獨與眷戀之情。

張鎡

張鎡,原字時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號約齋。先世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寓居臨安(現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生顯赫,張鎡爲宋南渡名將張俊曾孫,劉光世外孫。張鎡又是宋末著名詩詞家張炎的曾祖,是張氏家族由武功轉向文階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隆興二年(1164),爲大理司直。淳熙年間直祕閣通判婺州。慶元初爲司農寺主簿,遷司農寺丞。開禧三年(1207)與謀誅韓侂冑,又欲去宰相史彌遠,事泄,於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編管,卒於是年後。 ► 11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