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兰泽多芳草诗

春兰本无绝,春泽最葳蕤。 燕姬得梦罢,尚书奏事归。 临池影入浪,从风香拂衣。 当门已分馥,入室更芳菲。 兰生不择迳,十步岂难稀。
拼音

所属合集

#蘭蕙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賦得:古代作詩方式,往往給定題目,用這個題目作詩就叫「賦得」。
  • ****葳蕤(wēi ruí)**:形容枝葉繁盛,這裏用來描繪春澤滋潤下萬物的繁茂狀態 。
  • **燕姬:泛指北方年輕美麗的女子。
  • ****分馥(fù)**:散發香氣。

翻譯

春天的蘭花本來就不會斷絕生機,春天的水澤邊草木最爲繁茂。北方的佳人做完夢醒來,尚書大人奏完了事歸來。蘭草臨着水池,影子映入波浪之中,順着微風,香氣輕輕拂人衣裳。在門口就已經散發着撲鼻的香氣,進入室內香氣更是濃郁芬芳。蘭草生長並不挑揀路徑,每走十步就不難見到它的身影。

賞析

這首詩以蘭澤多芳草爲主題,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機與芬芳的春日畫面。開篇點明春蘭在春澤的滋潤下極爲繁茂,展現出自然的蓬勃生命力。詩中通過「燕姬」「尚書」等人事意象,增添生活氣息,隱約暗示出一種悠然自在的生活情景。對於蘭草的描寫十分精妙,「臨池影入浪,從風香拂衣」從視覺和嗅覺兩個角度,生動地呈現出蘭草的清幽姿態和芬芳香氣。「當門已分馥,入室更芳菲」進一步強調蘭草香氣無處不在,營造出一種香氣縈繞的美好氛圍。結尾「蘭生不擇徑,十步豈難稀」,借蘭草不擇生長環境且分佈廣泛,表達出一種順應自然、美好無處不在的意境,也流露出詩人對高潔、自然之美的讚賞與嚮往之情。整首詩語言優美,意象生動,自然與人事相互融合,意境清幽宜人。

蕭繹

蕭繹

梁元帝蕭繹,字世誠,小字七符,自號金樓子,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北朝時期樑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 蕭繹於514年封湘東王,早年因病而一眼失明。547年出荊州,任荊州刺史、使持節、都督荊雍湘司郢寧樑南北秦九州諸軍事、鎮西將軍。侯景之亂時,梁武帝遣人至荊州宣讀密詔,授蕭繹爲侍中、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承製,其餘職務如故。549年梁武帝餓死臺城後,蕭繹首先發兵攻滅自己的侄兒河東王蕭譽與哥哥邵陵王蕭綸,並擊退襄陽都督蕭詧(蕭譽之兄弟)的來犯;之後再命王僧辯率軍東下消滅侯景。552年侯景死後,蕭繹即帝位於江陵。當時,羣臣中有人建議返回舊都建康,但蕭繹沒有同意。 蕭繹即帝位之後,其弟武陵王蕭紀稱帝於益州;於是蕭繹便派兵前往四川消滅蕭紀,同時也請求西魏出兵。此舉給了西魏可趁之機,益州因此淪落敵手。554年,蕭繹給西魏宇文泰寫信,要求按照舊圖重新劃定疆界,言辭又極爲傲慢。宇文泰大爲不滿,命令常山公於謹、大將軍楊忠等將領以5萬兵馬進攻江陵(今湖北江陵縣)。梁元帝戰敗,由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隨後,便率太子等人到西魏軍營投降。不久爲襄陽都督蕭詧以土袋悶死,江陵“闔城老幼被虜入關”,後葬於潁陵,潁陵現存一對石獸(方旗廟石刻)。 梁元帝是一個愛好讀書與喜好文學的君主,“四十六歲,自聚書來四十年,得書八萬卷”,自稱“韜於文士,愧於武夫。” ► 1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