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修長的竹枝早早迎接着秋風,淡淡的月華灑滿了空城。
一隻鴻雁向銀河飛去,寂靜的夜裏,傳來千家萬戶搗衣的砧聲。
季節飛快地推移,轉眼已秋冬,閒散裏,我空懷着未曾了卻的心意。
我反覆吟誦你秀美的詩句,不覺天色將曉,已聽見早鴉亂啼。
注釋
程延:人名,事蹟不祥,從詩題看,當是詩人的詩友。
簟:竹名。《說郛》載:“簟竹,葉疏而大,一節相去六七尺。”
空:形容秋天清虛景象。
月華:月光。
砧杵:搗衣用具,古代搗衣多在秋夜。砧:搗衣石。杵:搗衣棒。
節候:節令氣候。
心期:心願。
賒:落空。
向來:剛纔。
序
此詩描寫詩人臥病深秋的寂寞心情,並對友人贈詩表示謝意。前半首寫秋夜,聲色俱全。頷聯屬對,尤其自然秀逸。頸聯寫更深夜闌,心期而不得入眠。末聯寫吟詠贈詩,不覺已鴉噪天曙,結構頗爲嚴密。
全詩結構嚴謹,清幽淡雅。詩人爲了酬詩,而通宵未眠,足見彼此心期之切。又讚揚友人寄贈的詩章,感情真摯,表現出詩人與友人的真摯友誼。
賞析
這是一首酬贈詩。友人程近寫了一首《秋夜即事》贈給詩人,詩人寫此詩作酬答。詩人酬和友人,以友人的詩題和詩,描寫了秋夜清遠疏淡的景色,意境開闊,同時寫出時序更迭引起詩人心事未了的惆悵。
前四句就臥病的心情來取景渲染、寂寥的砍夜之景與詩人的寂寥心情相吻合。
“長簟迎風早”是說秋風過早地來到庭院,長簟被秋風吹得窸窣咋響。一個“早”字寫出臥病之人對秋風的突出感受。“迎風”二字寫出一片蕭瑟的聲響,達聲音更襯托出秋意的濃重和秋夜的沉寂。
“空城澹月華”,是說空寂約城中灑滿了淡淡的月光。“空城”並非說城中空無所有,“空”是寂靜之意。空城寂寂,月色悽迷,是對詩人心情的絕妙寫照。
“星河秋一雁”,是說一隻孤雁劃過秋夜的天空向銀河飛去。“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獨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種事物連綴成文,構成幽深的意境,使人感觸到詩人心境爲孤悽。
“砧杵夜千家”,是說時當秋季,人們開始準備寒衣了,故而千家萬戶都傳來了搗衣聲。搗衣聲聲,反襯出秋夜的沉寂。詩人巧借秋聲秋色以渲染愁懷,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頸聯轉入敘事,寫出悲秋的原因。“節候看應晚,心期臥亦賒。”“節候”,這兩個字承接着前四句所寫的秋聲秋色。“看”和“應”均爲揣測之辭,全句意思是說,看來節候大概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測之辭與下句的“臥”字相關照,“臥”是臥病在牀,故對節候不能作定論。一個“臥”字定下全詩的感情基調,道出悲秋的原因:由於臥病,而使心願落空。美好的心願不能實觀,疾病纏身,又臨深秋,可見詩人的悲哀心情,躍然紙上。此聯敘事是前四句景物描寫的感情依憑,使以上的景物有了精神支柱。
尾聯“向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二句意謂,深夜吟誦您的秀美詩句,興味頗濃,不知不覺已是天曉鴉鳴。以扶病之身而能長夜吟慶不倦,自是因爲詩句美好,作爲酬贈之作,已盡了題意。同時,也寫出了病中孤寂的生活,漫漫秋夜,只有一詩相伴,詩人的寥落心情可以想見。
全詩前半寫景,景中寓情;後半敘事,事中現意。寫景與敘事,筆墨雖二,情意實一。一條感情線索貫穿全篇,有如紅線串珠,結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長簟(diàn):指竹蓆。簟,竹蓆。
- 澹(dàn)月華:月光明淡。澹,恬靜、淡泊,這裡形容月光幽淡。
- 星河:銀河。
- 砧杵(zhēn chǔ):擣衣石和棒槌,這裡指擣衣的聲音。古時婦女多在鞦天爲家人準備寒衣,需擣衣。
- 節候:時節氣候。
- 心期:心願。
- 賒(shē):遙遠。
- 曏來:剛才。
- 秀句:優美的詩句,這裡指程近的贈詩。
繙譯
竹蓆早早地迎接著鞦風,空蕩蕩的城中明月灑下清幽的光。鞦夜的銀河下有一衹孤飛的大雁,千家萬戶傳來夜裡擣衣的聲響。看這時節氣候應該已經晚了,我徒有心願卻衹能躺著,時間逐漸過去。剛剛一直吟誦你那優美的詩句,不知不覺間竟已聽到烏鴉的啼鳴 。
賞析
這首詩是韓翃酧答友人程近的作品。開篇“長簟迎風早,空城澹月華”,通過“長簟”“鞦風”“空城”“月華”,營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圍。“星河鞦一雁,砧杵夜千家”,選取鞦夜中“星河”“孤雁”“砧杵聲”等典型意象,一動一靜,以動襯靜,在宏大的宇宙背景下,更顯鞦夜的深沉與靜謐,同時流露出詩人的孤寂之感。頸聯“節候看應晚,心期臥已賒”,由景入情,感慨時光流逝,心願難以實現。尾聯“曏來吟秀句,不覺已鳴鴉”,廻應友人贈詩,因沉醉於友人的佳作,不知不覺間天色已明,側麪躰現出友情的深厚,友人詩句的魅力,全詩情景交融,筆法細膩,搆思精巧。

韓翃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爲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緻,在當時傳誦很廣泛。
► 1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