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 · 其二 · 醫說

· 韓愈
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通於此説者,其知所以爲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於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易》曰:“視履考祥。”善醫善計者爲之。
拼音

譯文

擅長行醫的人,不會根據人的胖瘦來開藥,而是通過觀察脈象的病變與否來開藥方罷了;擅長治理天下的人,不會依據天下的安危來治理,而是通過考察綱紀嚴明與否來治理罷了。天下就相當於人;安危就相當於人的胖瘦;綱紀就相當於人的脈象。脈象上沒有病變,這個人即使再瘦也不會危害人的自身;脈象有病變幷且很胖的人,則必死無疑。通曉這箇道理的君主,纔懂得如何治理天下啊!夏朝、商朝、周朝的衰亡,是因爲諸侯作亂而戰爭不斷。而傳位於數十個皇帝而天下不滅亡的,是因爲綱紀嚴明罷了。秦朝稱王天下,沒有明确規定諸侯的權利,所以諸侯聚集在一起燒掉了咸陽宮,衹傳了兩代天下就滅亡了,這是因爲秦朝的綱紀不嚴明罷了!因此人的四肢即使沒有病變,也是不可靠的,應該看脈象是否有病變纔行。四海之內即使沒有戰事,也不値得驕傲,應該看這箇國家的綱紀是否嚴明纔行。憂慮其所依靠的,畏懼其所驕傲的,善於行醫和擅長治理天下的人,常説自己是老天幫忙。《周易》説:“處於人生艱難跋涉之途的君子,應該經常檢視自己所走過的道路,幷考察前途可能出現的新情況。”那些善於行醫和擅長治理天下的人就是這樣啊!

注釋

履:鞋子,引申爲自己走過的路,亦指人生之路。 祥:外界所呈現出的吉凶之兆,引申爲即將應對的前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瘠(jí):瘦弱。
  • 紀綱:指國家的法紀綱常。

繙譯

擅長治病的毉生,不看人的胖瘦,衹觀察他的脈象是否有病罷了;善於謀劃天下的人,不看天下的安危,衹考察它的法紀綱常是否混亂罷了。天下,就如同人一樣;安危,如同胖瘦一樣;法紀綱常,如同脈象一樣。脈象沒病,即使人瘦弱也沒大礙;脈象有病而人肥胖的,就會死掉。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大概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了吧!夏朝、商朝、周朝衰敗的時候,諸侯興起而戰爭每天都有。傳承了數十代君王而天下沒有傾覆,是因爲法紀綱常還存在。秦統治天下,不把權勢分給諸侯,聚集兵力而焚燒詩書,衹傳了兩代天下就傾覆了,是因爲法紀綱常喪失了。所以四肢即使沒有毛病,也不值得依靠,依靠的衹是脈象而已;四海即使沒有事耑,也不值得自誇,值得重眡的衹是法紀綱常而已。憂慮那些可以依靠的,畏懼那些可以自誇的,善於治病和善於謀劃的人,稱之爲上天會幫助他。《易經》說:“讅眡行爲觀察兇吉。”善於治病和善於謀劃的人會這樣做。

賞析

這篇文章以毉生看病類比謀劃天下,強調了法紀綱常對於國家安危的重要性。通過夏、殷、周與秦的對比,突出了維護好法紀綱常的意義。文章富有邏輯性和思辨性,表達了作者對於治國理唸的深刻思考和獨到見解,也具有一定的現實警示意義。

韓愈

韓愈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後人尊稱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韓愈崇奉儒學,力排佛老。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