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煨芋談禪
所属合集
註釋
- 禪林:指佛教寺院。
- 旋:隨即,立刻。
- 有爲:佛教指有因緣造作之法。
- 無爲:佛教指無因緣造作之法。
- 相滅:指概念、物象等對立雙方相互消解。
- 真空非空:佛教語,謂超越一切色相意識的空境,並非一無所有的虛無。
- 非非空空:否定之否定,對空的超越之境 。
- 著(zhuó)實相:執着於事物的表象。
- 精進:佛教語,指勇猛修行,努力進取。
- 慧根:佛教指能透徹領悟佛理的天資。
- 頓覺:頓時覺悟,忽然領悟。
- 稽(qǐ)首:古代一種跪拜禮,叩頭到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
- 慈尊:對佛的尊稱。
翻譯
在一個下雪的夜晚,我偶然借宿在一座佛教寺院裏。和僧人圍坐在爐火旁,隨即摘下山裏的芋頭,放在火上煨烤,剝開後放進嘴裏,感覺這味道比世間其他美味都要好得多,於是愉快地吃了個飽。
我於是問僧人:「有所作爲是禪,無所作爲是禪,有和無都不存在,無非也沒有,這就是禪嗎?」僧人說:「您手裏拿着芋頭這就是禪,何必再問其他?」我又問:「爲什麼說芋頭就是禪呢?」僧人回答:「芋頭在您手裏,它是有呢還是無呢?說它有,它又有什麼實體?說它無,又並非一無所有。有和無相互消解,這就是真空而並非絕對的空無,否定了空無本身也是一種空,這就叫做禪。如果執着於空的概念去認作禪,又落入了對實體表象的執着,終究不能領悟禪意。這如果不是修行的功力到了,得到慧根的機緣,是不能馬上覺悟的。您想想看這芋頭,芋頭沒有火烤,就不能吃,火的功夫沒到,芋頭還是生的。必須等火烤到芋頭熟透了,才能用齒舌把它消滅吃掉。這就是從有到無的過程,如果芋頭沒被火烤熟,您能生吃嗎?芋頭的實體就不會消失。等到您把手裏的芋頭吃完了,說沒有了,這個沒有是從有而來的;說有,可剛纔的芋頭又不存在了,有又歸於無。那您現在手裏的芋頭,又在哪裏呢?」
我當時向佛像恭敬地叩頭行禮,從這番話裏一下子被喚醒,領悟到了禪意。
賞析
這篇短文以雪夜在禪林與僧人的對話爲載體,探討禪意,別具一格。通過生活中煨芋這一平常之事來闡釋深邃的禪理,深入淺出。作者最初對禪意進行抽象地探尋,而僧人巧妙借「芋」點化,從「芋在手中的有無」展開,逐步引導至對有與無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從而抵達真空妙有的禪境,讓人體會到禪並非遙不可及的玄虛概念,而恰恰蘊含於日常的細微事物與動作之中。文字簡潔而富有深意,不僅展現了僧人高深的禪學智慧,也表現出作者對禪意由困惑到豁然開朗的心境轉變,對讀者理解禪學及思考生活哲理有着深刻的啓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