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煨芋談禪

· 高濂
雪夜偶宿禪林,從僧擁爐,旋摘山芋,煨剝入口,味較世中美甚,欣然一飽。因問僧曰:“有爲是禪,無爲是禪,有無所有,無非所無,是禪乎?”僧曰:“子手執芋是禪,更從何問?”餘曰:“何芋是禪?”僧曰:“芋在子手,有耶?無耶?謂有何有?謂無何無?有無相滅,是爲真空非空,非非空空無所空,是名曰禪。執空認禪,又著實相,終不悟禪。此非精進力到,得慧根緣,未能頓覺。子喝觀芋乎?芋不得火,口不可食,火功不到,此芋猶生。須火到芋熟,方可就齒舌消滅。是從有處歸無,芋非火熟,子能生嚼芋乎?芋相終在不滅,手芋嚼盡,謂無非無,無從有來,謂有非有,有從無滅。子手執芋,今著何處?”餘時稽首慈尊,禪從言下喚醒。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四時幽賞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禪林:指佛教寺院。
  • :隨即,立刻。
  • 有爲:佛教指有因緣造作之法。
  • 無爲:佛教指無因緣造作之法。
  • 相滅:指概念、物象等對立雙方相互消解。
  • 真空非空:佛教語,謂超越一切色相意識的空境,並非一無所有的虛無。
  • 非非空空:否定之否定,對空的超越之境 。
  • 著(zhuó)實相:執着於事物的表象。
  • 精進:佛教語,指勇猛修行,努力進取。
  • 慧根:佛教指能透徹領悟佛理的天資。
  • 頓覺:頓時覺悟,忽然領悟。
  • 稽(qǐ)首:古代一種跪拜禮,叩頭到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
  • 慈尊:對佛的尊稱。

翻譯

在一個下雪的夜晚,我偶然借宿在一座佛教寺院裏。和僧人圍坐在爐火旁,隨即摘下山裏的芋頭,放在火上煨烤,剝開後放進嘴裏,感覺這味道比世間其他美味都要好得多,於是愉快地吃了個飽。

我於是問僧人:「有所作爲是禪,無所作爲是禪,有和無都不存在,無非也沒有,這就是禪嗎?」僧人說:「您手裏拿着芋頭這就是禪,何必再問其他?」我又問:「爲什麼說芋頭就是禪呢?」僧人回答:「芋頭在您手裏,它是有呢還是無呢?說它有,它又有什麼實體?說它無,又並非一無所有。有和無相互消解,這就是真空而並非絕對的空無,否定了空無本身也是一種空,這就叫做禪。如果執着於空的概念去認作禪,又落入了對實體表象的執着,終究不能領悟禪意。這如果不是修行的功力到了,得到慧根的機緣,是不能馬上覺悟的。您想想看這芋頭,芋頭沒有火烤,就不能吃,火的功夫沒到,芋頭還是生的。必須等火烤到芋頭熟透了,才能用齒舌把它消滅吃掉。這就是從有到無的過程,如果芋頭沒被火烤熟,您能生吃嗎?芋頭的實體就不會消失。等到您把手裏的芋頭吃完了,說沒有了,這個沒有是從有而來的;說有,可剛纔的芋頭又不存在了,有又歸於無。那您現在手裏的芋頭,又在哪裏呢?」

我當時向佛像恭敬地叩頭行禮,從這番話裏一下子被喚醒,領悟到了禪意。

賞析

這篇短文以雪夜在禪林與僧人的對話爲載體,探討禪意,別具一格。通過生活中煨芋這一平常之事來闡釋深邃的禪理,深入淺出。作者最初對禪意進行抽象地探尋,而僧人巧妙借「芋」點化,從「芋在手中的有無」展開,逐步引導至對有與無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從而抵達真空妙有的禪境,讓人體會到禪並非遙不可及的玄虛概念,而恰恰蘊含於日常的細微事物與動作之中。文字簡潔而富有深意,不僅展現了僧人高深的禪學智慧,也表現出作者對禪意由困惑到豁然開朗的心境轉變,對讀者理解禪學及思考生活哲理有着深刻的啓發 。

高濂

高濂,字深甫,號瑞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明萬曆年間的名士、戲曲家、養生家及書籍收藏家。工詩詞及戲曲,藏書豐富,“少嬰贏疾,復苦瞶眼”,高濂喜歡談醫道,重養生,諮訪奇方祕藥,用以治療贏疾,眼疾遂愈。曾在北京鴻臚寺任官,後隱居西湖。高濂平生著作甚豐,主要有《玉簪記》、《節孝記》、《遵生八箋》、《草花譜》、《野蔌品》、《四時幽賞》、《四時逸事》、《藝花譜》、《蘭譜》等。 ► 2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