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賈生的才情、才氣、才能在當時無人可比的,他以極其哀傷悲痛的心情寫下吊屈原的千古文章。梁王墜馬而死不是特別了不得的事情,哪裏用得着哀傷至死的地步。
注釋
七絕:七言絕句的簡稱。絕句是舊體詩的一種格式。整首詩兩聯四句。有五言、七言之分,每句五個字的叫五絕,每句七個字的叫七絕,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賈生:指賈誼(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時稱賈生,西漢政論家、文學家。初被漢文帝召爲博士,不久遷爲太中大夫。漢文帝想任其爲公卿,因遭大臣周勃、灌嬰等排擠,貶爲長沙靖王吳著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爲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33歲抑鬱而亡。
“賈生才調世無倫”:化用唐代李商隱《賈生》:“賈生才調更無倫”成句。才調:指才氣、才能。無倫:無與倫比,即無人能相提並論。
哭泣情懷:指賈誼《治安策》(又稱《陳政事疏》)中所表現出來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治安策》開篇就說:“臣竊惟事勢,可爲痛哭者一,可爲流涕者二,可爲長太息者六……”情懷:猶言心境,心情。吊屈文:賈誼貶爲長沙王太傅後,渡湘江時有感於屈原忠而見疏,作《吊屈原賦》,“因以自喻”。
梁王墮馬:梁王指漢文帝的小兒子樑懷王劉勝(一作劉揖)。墮馬事發生於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夏六月。作者非常讚賞賈誼的才華,認爲他因梁懷王劉勝墮馬死去哀傷而死不值得,並深爲惋惜。
何用:何必,不用。
序
《七絕·賈誼》是毛澤東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最早發表於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澤東詩詞集》,與《七律·詠賈誼》是姊妹篇。首句寫賈誼傑出的才華“世無倫”,次句猛轉寫賈誼遭貶,三四句寫對賈誼梁懷王的死不以爲然,表達對賈誼因自責和哀傷而死表示了無限的痛惜之情。
賞析
詩題直用人名,不曰“詠”,不曰“嘆”,不曰“悼”,純以中性形態出之,此爲“藏鋒”之法。情在詩中,不假詩題以張揚。
首句開門見山,高度讚揚了賈誼傑出的才華,並下了一個“世無倫”的定位。在這裏作者化用了李商隱《賈生》中的“賈生才調更無倫”成句,只改動一字,易“更”爲“世”,就使境界拓寬了許多,“更”爲比較說法,“世”爲歷史品評,議論入詩,一言九鼎,更加實在地肯定了賈誼無與倫比的才華。
次句猛轉爲賈誼遭貶,概寫賈誼被貶至長沙任長沙王太傅時,曾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寫過《吊屈原賦》,借憑弔屈原抒發了憤世傷時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感。一句詩,追懷兩個歷史人物。賈誼被貶,與屈原被逐,勢不同而運同。賈誼吊屈原,這叫同命相憐。故《漢書·賈誼傳》亦說:“追傷之,因以自諭”。毛澤東注意到這一點,將二人並寫並論,是體認到歷史的不公正性和正人君子的命運多舛。
第三句作者平靜講述梁王墮馬而死不是稀奇的事情。漢文帝把賈誼召回長安,很看重他的才學及品德,任命他爲梁懷王劉勝的太傅。後來梁王墮馬而死,這是一次意外事故,賈誼有責,僅爲護理不周。文帝不責,賈誼自責,或性格中“認真”的成分太重,或律己的“壓力”太大,一遇變故,萬念成灰。這是賈誼深受儒家“忠恕仁義”思想影響,實踐其捨生取忠取義的愚忠信條。本來梁王墜馬而死不是什麼特別不得了的事情,竟然令賈誼哀傷致死。
尾句筆鋒一轉,又回到賈誼身上,惜賈誼宏才不用,惜賈誼因“尋常事”而死,歸結爲惜人才。“付一生”與“尋常事”對照鮮明而強烈,從而表現了詩人對才華絕世的賈誼因“梁王墮馬”而哀傷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才調世無倫”的賈生竟然因此哀傷而死,實在令人難以接受。結尾一句有詩意未盡之效,留給了讀者許多想象的餘地。同時也是作者發動“反右”的一種“自我坦白”。
但歷史經常給有才者與求才者開玩笑,所以懷才不遇者衆,求才若渴者寡,以至於一方面雄才譭棄,另一方面空櫝空置。賈誼的英年早逝,樑王墮馬僅一近因;早在貶遣長沙時,其作《鵩鳥賦》已露不祥之音:“其生兮若浮,其死若休。澹乎若深淵之靜,泛乎若不繫之舟……”
整首詩反映了作者對賈誼“世無倫”的才華十分讚賞,對其懷才不遇、仕途受挫、未獲重用、早亡,非常惋惜;同時對賈誼那種自傷、脆弱、愚忠、迂腐的性格作了委婉的批評。語言明白流暢,化用前人詩句,灑脫自如,韻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