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 · 如來讚歎品第六
爾時世尊舉身放大光明,遍照百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出大音聲,普告諸佛世界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及天龍鬼神、人非人等:“聽吾今日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摩訶薩,於十方世界,現大不可思議威神慈悲之力,救護一切罪苦之事。吾滅度後,汝等諸菩薩大士,及天龍鬼神等,廣作方便,衛護是經,令一切衆生證涅槃樂。”說是語已,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普廣,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見世尊讚歎地藏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大威神德。唯願世尊,爲未來世末法衆生,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諸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衆生,頂受佛語。”爾時世尊告普廣菩薩及四衆等:“諦聽諦聽,吾當爲汝略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福德之事。”普廣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普廣菩薩:“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者,或合掌者、讚歎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畫形像,或土石膠漆、金銀銅鐵,作此菩薩,一瞻一禮者,是人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於惡道。假如天福盡故,下生人間,猶爲國王,不失大利。”“若有女人,厭女人身,盡心供養地藏菩薩畫像,及土石膠漆銅鐵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華香、飲食、衣服、繒彩、幢幡、錢寶物等供養。是善女人,盡此一報女身,百千萬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況復受。除非慈願力故,要受女身,度脫衆生。承斯供養地藏力故,及功德力,百千萬劫不受女身。”“複次普廣,若有女人,厭是醜陋多疾病者。但於地藏像前,志心瞻禮食頃之間,是人千萬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圓滿。是醜陋女人,如不厭女身,即百千萬億生中,常爲王女,乃及王妃,宰輔大姓、大長者女,端正受生,諸相圓滿。
由志心故,瞻禮地藏菩薩,獲福如是。”“複次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對菩薩像前,作諸伎樂,及歌詠贊嘆、香華供養,乃至勸於—人多人。如是等輩,現在世中,及未來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衛護,不令惡事輒聞其耳,何況親受諸橫。”“複次普廣,未來世中,若有惡人,及惡神、惡鬼,見有善男子善女人歸敬、供養、讚歎、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或妄生譏毀、謗無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齒笑,或背面非,或勸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譏毀者。如是之人,賢劫千佛滅度,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地獄,受極重罪。過是劫已,方受餓鬼。又經千劫,復受畜生。又經千劫,方得人身。縱受人身,貧窮下賤,諸根不具,多被惡業來結其心,不久之間,復墮惡道。是故普廣,譏毀他人供養,尚獲此報,何況別生惡見毀滅。”“複次普廣,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牀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夢惡鬼,乃及家親,或遊險道,或多魘寐,共鬼神遊。
日月歲深,轉復尫瘵,眠中叫苦,慘悽不樂者。此皆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或難捨壽,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但當對諸佛菩薩像前,高聲轉讀此經一遍。或取病人可愛之物,或衣服、寶貝、莊園、舍宅,對病人前,高聲唱言:我某甲等,爲是病人。對經像前舍諸等物,或供養經像,或造佛菩薩形像,或造塔寺,或燃油燈,或施常住。如是三白病人,遣令聞知。
假令諸識分散,至氣盡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以來,但高聲白、高聲讀經,是人命終之後,宿殃重罪,至於五無間罪,永得解脫;所受生處,常知宿命。何況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乃至教人塑畫,所受果報,必獲大利。是故普廣,若見有人讀誦是經,乃至一念讚歎是經,或恭敬者。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來、現在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複次普廣,若未來世諸衆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普廣,汝以神力,遣是眷屬,令對諸佛菩薩像前,志心自讀此經,或請人讀,其數三遍或七遍。如是惡道眷屬,經聲畢是遍數,當得解脫,乃至夢寐之中,永不復見。”“複次普廣,若未來世,有諸下賤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諸不自由之人,覺知宿業,要懺悔者,志心瞻禮地藏菩薩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薩名,可滿萬遍。如是等人,盡此報後,千萬生中,常生尊貴,更不經三惡道苦。”“複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爲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複次普廣,若未來世衆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溢。”“是故普廣,當知地藏菩薩,有如是等不可說百千萬億大威神力利益之事。閻浮衆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是諸衆生,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現在殊妙安樂,未來之世,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爾時普廣菩薩,聞佛如來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已,胡跪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我久知是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爲未來衆生遣知利益,故問如來,唯然頂受。世尊,當何名此經?使我云何流佈?”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緣此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利益衆生,是故汝等,依願流佈。”普廣聞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拼音
所属合集
注釋
人非人:人與非人之並稱。非人,指人類以外的某類衆生。佛典當中對“非人”的解釋,有時指天、龍、阿修羅等八部衆;有時包括地獄、餓鬼等衆生;有時專指鬼神所幻化而成的“變化人”。
滅度:涅槃之別稱。所謂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度煩惱之瀑流,是滅即度也。
普廣:謂此菩薩智滿法界爲普,行滿虛空爲廣,故名普廣。普者,從心發智,智彌法界也;廣者,以智導行,行滿虛空也。乃以智慧、修行兩者自利利他,成就佛道者也。
合掌:合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專一之敬禮法。又,名合二邊令歸於中道之義也。密教有金剛合掌,乃合掌而交叉手指也,《觀無量壽經》雲:“合掌叉手,讚歎諸佛”。
福德:行善所得之福利名福德,亦稱一切之善行爲福德。《無量壽經》雲:“福德自然”。福者,利也;德者,得也,修種種善行而有所得,“善滿曰得”。儒家稱“五福”者,乃福壽、富貴、康寧、好德、考終也。常稱“五福臨門”者,此也。儒家稱“五德”者,《論語》雲:“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人具五福五德者,可爲極圓極善之上人也。
戀慕:戀者,依戀,有如小兒依戀父母;慕者,仰慕,如常人對聖賢有羨慕、恭敬、思齊(向他學習)之心。總表地藏菩薩德行高超,神力無邊,智慧無盡,悲心無窮,令一切衆生聞名而思念,恭敬、親近、尊重、讚歎之意。
繒:繒,即綵繒。繒,是絲織品一類的織品,《漢書·灌嬰傳》:“灌嬰,睢陽販繒者也”。顏師古注:“繒者,帛之總名”。“”爲彩之異體,綵繒乃帶色彩之帛也。用帶色彩的絲織品做成幢幡以爲佛事裝飾也,見下注。
幢幡:梵語馱縛若,爲幢;梵語波吒迦,爲幡。幢,音牀,竿柱高秀,頭安寶珠,以種種彩帛裝飾者。幡,長帛下垂,爲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莊嚴具。幡具無量佛德,以頂觸之,則生受輪王之灌頂,終受佛位之灌頂;故幡又名灌頂。
伎樂:伎,音寄,技藝也,伎樂者,有高能技藝之音樂。這裏指衆生以種種高雅、美妙悅耳之音樂供養地藏菩薩也。
諸橫:橫者,橫死,即非自然死亡之暴死也,常稱九橫死:一、得病無醫:無醫生及醫藥之治療而死者;二、王法誅戮:犯王法而被殺者;三、非人奪精氣:耽於荒樂而不修身,爲鬼怪乘隙奪其精氣而死者;四、火焚:被火燒致死;五、水溺:被水淹死;六、惡獸啖:在於荒山野林而被猛獸所食;七、墮崖:由懸崖絕壁墮下而致死;八、毒藥咒咀:爲毒藥或惡咒所咀咒而死;九、飢渴死:由飢渴所困而死。現代復有車禍、舟禍、飛機失事等等橫死也。
賢劫千佛:賢劫:爲佛典中所述之宇宙循環過程中的一階段。指過去、現在、未來三階段中的“現在住劫”而言。依佛典所載,現在大劫有成、住、異、滅四劫,其中住劫有千佛等賢聖出世救度衆生,故稱賢劫。住劫有二十增減,其前八增減中爲佛之出世,於第九減劫始有佛,名拘留孫,是名千佛之第一,次爲拘那含牟尼佛,次爲迦葉佛,次即今之釋迦牟尼佛。自此至第十增減之減劫有彌勒出世。次於第十增減劫中有佛子佛等九百九十四佛。次於第二增減劫之增劫有樓至佛出世,合計一千佛。
魘(yǎn)寐:即夜夢不安,睡夢中受到驚嚇而喊叫,或覺得有東西壓在身上,不能動彈。
尫瘵(wānɡzhài):虺,胸背彎曲或瘦弱;瘵,是五癆七傷等病。
宿殃:“宿”,指過去世,有時也指今世中過去的時日;“殃”,禍,罪也。宿殃,指過去所造的惡業形成的重罪,在現在或將來須得遭報也。
五無間罪:五種重大的罪過,又稱五逆或五逆罪。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傷佛身體使流血,破壞僧團的團結等。犯了這些罪,要墮入無間地獄。
齋:梵文Uposadha,清淨之意,謂懺悔罪障,或謂謹言慎行、齋戒沐浴。佛教未創之前,印度早已使用此語,佛教沿用後逐漸衍生成各種不同意義,如過午不食。齋食即正午以前所做的食事。
偈(jì):梵文Gatha,音譯爲伽陀、偈他,即、頌。在佛教經、律、論中,通常會使用詩句、韻文的形式來表達思想,通常以四句爲一偈。
胡跪:胡人之跪拜,又作胡跽。蓋古時印度、西域地方總稱爲胡,故胡跪乃意味一般胡人跪拜之敬儀。長跪、互跪亦通稱胡跪,而以經中所說右膝着地者爲正儀。
本願:即佛及菩薩於過去世未成佛果以前爲救度衆生所發起之誓願。於因位發願至今日得其果,故對果位而稱本願。
本行:指菩薩成佛以前在因位時的行跡,也就是成佛之因的根本行法。行,即對於知解言說之實地踐行。本誓力:即本願與本行兩者的共同作用。有願而無行,其願要落空,無所成就。有行而無願,其行是盲行,沒有結果。所以願必賅行,行必賅願。誓力,即是願行。
序
《如來讚歎品第六》出自佛教經典《地藏經》。在這一品中,世尊稱揚讚歎地藏菩薩以大不可思議威神慈悲之力,救護一切罪苦衆生,利益人天的福德之事。
賞析
上文所說業緣、業感、獄名、三品,皆是地藏菩薩不可思議大威神勢力,所以佛世尊在忉利天宮人天大衆之前,特申讚歎。立這一品有二種原因:第一顯示地藏菩薩從無數劫以來的慈悲神力,第二就是勸未來世衆生供養地藏菩薩,能得無量無邊福德之利。梵語怛闥阿竭,多陀阿伽陀(Tathagata)等,譯爲如來,是佛十號之一。真是真如,乘真如之道,從因向果來成正覺,所以叫做如來。行宗記雲:‘真如平等,體離虛妄,故曰如實;乘履此法出現利生,故得此號。’大日經疏雲:‘梵本怛他揭多。怛他是如義,揭多是來義,知解義、說義、去義,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一切諸佛如法實相知解,知己亦如法實相,爲衆生說。今佛復如是,故名如實知者,亦名如實說者。一切諸佛得如是安樂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去,故名如去。’以口業稱美其功德,名之曰贊,贊文不足,再複稱揚,名之曰嘆。因爲地藏菩薩慈悲廣大,威德無窮,贊之歌詠不足盡其蘊,故再復而稱揚慨嘆。這段文列在本經之第六,故名如來讚歎品第六。
地藏神力唯佛能宣,衆生不識,故佛讚揚。一者讚歎地藏有如是等神力,二者令衆生獲種種利益,以此因緣故有此品。神力是度生之緣,向下二品,皆度生之緣。
何以讚歎神力,而不讚嘆功德?六度功德是因,不思議神力是果。贊果而不談因者,大論雲:“衆生有二種,一者樂善法,二者樂善法果報。爲樂善法者,讚歎諸功德;爲樂善法果報者,讚歎大神力。”今如來欲令衆生獲得種種利益,故讚歎地藏大神力耳。
在這一品中,世尊放大光明,出大音聲,稱揚讚歎地藏菩薩以大不可思議威神慈悲之力,救護一切罪苦衆生,併爲普廣菩薩及與會四衆等略說了地藏菩薩利益人天的福德之事。若有衆生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或合掌讚歎,禮敬戀慕;或彩畫形象,盡心供養;或執持名號,轉讀尊經,皆獲現 在未來無量無邊之利。世尊告訴普廣菩薩,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一名地藏本行,一名地藏本誓力經。並囑諸菩薩依願流佈,使衆生獲大利益。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啓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 156篇诗文
釋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 維摩詰經 · 諸法言品第五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九章 · 返本會道 》 —— [ 周 ] 釋迦牟尼
-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妙法蓮華經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十章 · 施飯轉勝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三十四章 · 處中得道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圓覺經 · 普覺菩薩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忉利天宮神通 》 —— [ 周 ] 釋迦牟尼
相关推荐
- 《 地藏經 · 地獄名號品第五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地藏經 · 稱佛名號品第九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忉利天宮神通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地藏經 ·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地藏經 · 利益存亡品第七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地藏經 ·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 —— [ 周 ] 釋迦牟尼
- 《 觀衆生業緣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地藏經 ·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 —— [ 周 ] 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