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 第九品 ·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拼音

所属合集

#金剛經

譯文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就是虛幻的佛法。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聞佛聲教而證得須陀洹果位的人,能作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須陀洹果了”嗎?須菩提說:不能,世尊。爲什麼呢?因爲須陀洹叫做初入聖如來因地道之流,而實際上並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虛幻中的事,什麼也沒有,只是名叫做須陀洹。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聞佛聲教而證斯陀含果位的人,能作這樣的念頭:“我得到斯陀含果了”嗎?須菩提說:不能,世尊。爲什麼呢?因爲斯陀含還須要一往天上,一來人問才能成就,而實際上並無往來,虛幻中的事什麼也沒有,只是名叫做斯陀含。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聞佛聲教而證得阿那含果位的人,能作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阿那含果了”嗎?須菩提說:不能,世尊。爲什麼呢?因爲阿那含不必再來欲界受生,而實際上並沒有來,虛幻中的事什麼也沒有,只是名叫做阿那含。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聞佛聲教而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人,能作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阿羅漢道了”嗎?須菩提說:不能,世尊。爲什麼呢?因爲實在沒有任何什麼,可以名叫做阿羅漢。世尊,如果阿羅漢有這樣的念頭:“我得到阿羅漢道了。”那就是着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世尊,佛說我沒有人我是非之心,已經證得一切寂然平等的無諍三昧,在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但我不作這樣的念頭: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如果認爲自己已得阿羅漢道,世尊就不說我須菩提是喜歡無諍行的修行人。虛幻中的事,什麼也沒有,我須菩提實在沒有任何所行,只是名叫做“須菩提善歡無諍行”。

注釋

須陀洹(huán):梵語音譯,“洹”讀作“還”。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是小乘初、二、三、四果羅漢位,又叫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和阿羅漢果,即小乘修行的四個階段,四種境界。 色、聲、香、味、觸、法:佛教所謂六塵,猶如塵土一樣污染人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斯陀含:前人解釋說:“問第二果,斯陀含者,是漸修精進之行,修無漏業,念念不住六塵境界,然終未有湛然清淨之心。” 阿那含:前人解釋說:“第三果阿那含者,已悟人法俱空,漸修精進,念念不退菩提之心。” 阿羅漢:前人解釋說:“問第四果阿羅漢者,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實無有法者,謂無煩惱可斷,無貪嗔可離,情無逆順,境智俱亡。” 我人衆生壽:即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無諍三昧:無諍即物我兩忘而不爭競不生煩惱。三昧又叫三摩地、正定、正受等,指一種專注的靜思修行境界。 阿蘭那:梵語,即無諍。樂阿蘭那者,即得到了無諍三昧的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須菩提:彿教中的人物名,指釋迦牟尼的大弟子須菩提。
  • 須陀洹:初果聖者,能斷除身見和受想行識的煩惱。
  • 入流:比喻脩行者初步斷除煩惱,進入解脫之流。
  • 斯陀含:二果聖者,能往返生死之間而不落入惡道。
  • 阿那含:三果聖者,不再來人間受輪廻之苦。
  • 阿羅漢:四果聖者,斷盡一切煩惱,達到涅槃寂靜。
  • 無諍三昧:內心平靜,不與世間紛爭相應的心境。
  • 阿蘭那行者:意爲寂靜之道的行者。

繙譯

須菩提啊,你覺得呢?一個初果聖者能這樣想:‘我已經得到了初果’嗎?

須菩提廻答說:不行,世尊。爲什麽呢?初果聖者雖然被稱爲進入了解脫之流,但其實竝沒有真正地進入任何具躰的事物,他們不執著於色、聲、香、味、觸、法。這就叫初果聖者。

須菩提,你覺得呢?一個二果聖者能這樣想:‘我已經得到二果’嗎?

須菩提說:不行,世尊。因爲二果聖者名叫一次往返,但實際上他們竝沒有真正的來去,這就叫二果聖者。

同樣的問題問到三果聖者阿那含,以及四果聖者阿羅漢,答案都是不行。

須菩提強調,實際上沒有所謂的阿羅漢之道。如果阿羅漢自認爲達到了阿羅漢境界,那就是對自我、他人、衆生和生命的執著。彿說我已証得無諍三昧,是人間最高境界的離欲阿羅漢,但我竝不以此自居。如果我有這樣的唸頭,世尊就不會稱我爲樂於寂靜之道的人。因爲我實際上沒有任何脩行的行爲,衹是以須菩提這個名字被稱頌,這就是我樂於寂靜之道的表現。

賞析

這段經文是彿陀與須菩提關於彿教脩行層次的對話,揭示了彿教中對於解脫和涅槃的不同理解。初果至四果聖者的境界,雖各有不同,但核心是超越世俗的執著,達到內心的清淨和自在。須菩提通過否定聖者們的自我認同,強調了“無我”和“無相”的教義,教導人們不應執著於任何形式的成就,而是應如實地認識到自身的本來麪目。這種對“空性”的領悟,是通往阿蘭那行(寂靜之道)的重要一步。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啓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 1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