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 機緣 · 第一節

· 慧能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爲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爲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遍告裏中耆德雲,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師住九月餘日,又爲惡黨尋逐,師乃遁於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於二邑焉。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拼音

所属合集

#六祖壇經

譯文

慧能大師從黃梅縣五祖弘忍處得到佛法真傳後,回到韶州曹侯村,當地沒有人知道他的來歷真相。當時有一個儒士叫劉志略,對大師十分尊敬,禮遇周到。劉志略有一個姑媽是尼姑,法名叫無盡藏,經常唸誦《大涅槃經》。大師偶然聽了她念誦,就對經文的妙諦真義瞭解得很透徹,於是給無盡藏作解說。老尼姑拿上經卷向大師請教具體文字,大師回答說:“字我不認識,要是義理有問題我能回答。”老尼姑說:“字還不認得,怎麼能理解義理呢?”大師說:“各種佛法的妙諦真義和文字沒有關係。”老尼姑感到很驚奇,到處告訴村裏德高望重的長老們,說這個人是一位有道高僧,應該禮遇供養。村中有一個魏武侯曹操的玄孫叫曹叔良的,還有其他一些村民,都很踊躍地前來拜見。當時村裏的寶林古寺自從隋朝末年遭遇兵火後已經廢棄,村裏人就在廢廟的舊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佛廟,請大師居住,這裏很快就成了弘揚佛法的寶坊聖地。大師在廟裏住了九個月,又被搶奪傳法衣鉢的惡僧黨羽追尋迫害,大師就躲到前面的山裏去,惡人們放火焚燒山上的草木,大師藏到一塊山石後面才得以倖免。至今石頭上還有大師趺坐的膝蓋痕跡和衣服的褶紋,人們將這塊石頭叫做避難石。大師想起五祖“逢懷則止,遇會則藏”的囑咐,就又去懷集和四會一帶隱居。僧人法海,韶州曲江人,是最早參拜六祖大師的。他問大師:“什麼是‘即心即佛’呢?希望能得到您指點教導。”大師回答說:“前一個念頭不苦苦執著就是心,後一個念頭也不執著非要消除就是佛;心中想一切色相就是心,不想任何色相就是佛。我要是具體解說,永遠難以說完。聽我念這首偈語: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聽了立刻覺悟,也念了一首偈語回敬讚頌:“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典。

賞析

《六祖壇經》禪學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壇經》中記載,“爲是二法(指禪定與解脫),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滅,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寒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很明顯,惠能佛法不二說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論,道家之道一元論、氣功之氣一元論的另一個說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說法其實歸根於道,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禪受中國傳統文化道學的影響。而且方東美先生還從“格義學”角度以及當時的文化背景論證了中國佛學在形成階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響。 《六祖壇經》禪學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頓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禪基本原則,《六祖壇經》指出“善知識,見性自淨,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礎上的。 《六祖壇經》還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礎上並不排斥“外善知識”的“示導作用”。 《六祖壇經》又指出“心地含情種,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種,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說明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張及揭示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裏,佛那到底是什麼,惠能通過自悟則認爲,通過“頓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纔是真的佛,而所謂成佛實際就是“明心見性”,所以中國禪強調自性是佛。 禪宗開創了通過禪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直覺思維方式,或者可以說一種直覺的辯證法。其中主要有菩提達摩的直覺真性說;道信、弘忍東山法門的“念心”、“守心”直覺方式;神秀的佛塵看淨說;惠能的頓見本性說等。其中,惠能的頓見本性說則最有代表性。惠能以衆生本性爲般若直覺的直接對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頓見本性”的直覺思維特點。惠能明確地把“本性即佛”作爲“頓悟成佛”的理論出發點。他說:“本性是佛性,離性無別佛”,“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說的特點在於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徑通過“內求於心”,轉移到對自己“本性”的覺悟上來。而《六祖壇經》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靈感之體現。 《六祖壇經》禪學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傳心”之淵源是釋迦牟尼的“拈花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並非完全主張不要文字,也不僅僅是教導弟子們在學習經教時不執着、不拘泥於文字,而是要突破語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語言文字後面所蘊含的真理。 《六祖壇經》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觀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說那些具有超常、廣大智慧的人,聽到人講說《金剛經》的話,就立即明白領悟到佛法的真義。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還能用此智慧觀察審視,所以也就不一定要藉助文字。這種說法很現實。功在自然有,悟在無意生,禪悟不應當受文字束縛。 惠能高舉“不立文字”的旗幟,主要從如下三方面對隋唐以來佛教的弊端進行了變革: 在修持上反對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禪法於日常行住坐臥的生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歸於佛陀之本懷。 反對形式化的受戒儀規,主張“無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歸於當初佛陀制戒的本懷。 在教義上反對經院化的繁瑣義理研究,宣揚關注現實人生的佛法;從教義上回歸了佛陀當初創教之本懷。 《六祖壇經》禪學思想之四:“三無”思想。 “三無”思想即“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六祖把其視爲禪門修行的三大綱領。《壇經》進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何爲無念?《六祖壇經》的解釋是:“於諸境上心不染着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無念並非什麼境界都不接觸,或者什麼都不想,而是在接觸外境的時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鏡,境來則現,境去則無。何爲無相?《六祖壇經》說:“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爲體。”實相無相,但實相也並非離開萬物,別有所指,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於相,透過諸相,始能通達法性。 何爲無住?《壇經》釋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繫縛於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無縛,此是以無住爲本。”心住於境,則是心爲境所縛,倘不住於境,則解脫也。所以般若思想以無住生心,爲修行的要領。

慧能

名或作惠能。唐僧。嶺南新州人,祖籍范陽,俗姓盧。與神秀同師禪宗五祖弘忍禪師。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得弘忍讚許,密傳其衣鉢,成禪宗第六祖。後居韶州曹溪山寶林寺,弘揚“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漸悟”相對,分稱南宗、北宗。卒,憲宗諡其爲大鑒禪師。弟子輯其語錄爲《六祖壇經》。 ► 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