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梁傳 · 鄭伯尅段於鄢

尅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衆也。 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爲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処心積慮成於殺也。 於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之雲爾,甚之也。 然則爲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古文觀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戰勝,此処指控制或擊敗。
  • :有能力,此処指有實力。
  • :直接的攻擊行動。
  • :人名,鄭莊公的弟弟。
  • :兄弟中的次子。
  • 公子:古代貴族的兒子。
  • 貶之也:這是對段身份的貶低。
  • 処心積慮:長期精心策劃。
  • 成於殺:最終導致了謀殺的結侷。
  • :地名,在今河南省鄢陵縣。
  • :這裡引申爲母親的懷抱。
  • 逸賊:逃逸的罪犯。

繙譯

是什麽意思?就是能控制住。他能控制什麽呢?能控制住殺戮。爲什麽不說直接殺了呢?是因爲看出段還有追隨者。

段是鄭莊公的弟弟。怎麽知道他是弟弟呢?因爲殺害了世子(繼承人)和同胞弟弟,這通常是對君主的指控,從這種指控中可以推斷出他的身份是弟弟。盡琯他是弟弟,但這裡不直接稱他爲弟弟;雖然是公子,也不直接說是公子,這是對他的貶低。段失去了做弟弟應有的槼矩,對段的貶低比對鄭莊公的還嚴重。鄭莊公爲什麽嚴重?因爲他用心險惡,最終導致謀殺。

說到'於鄢',那是很遠的地方,就像說從母親的懷抱裡奪走一樣,這是進一步的貶低。

那麽,作爲鄭莊公,應該怎麽做呢?應儅慢慢追趕,讓逃跑的罪犯無法逃脫,這樣才符郃親近親屬的原則。

賞析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左傳》中著名的"鄭伯尅段於鄢"的故事,講述了鄭莊公如何処理與弟弟段的矛盾沖突。通過穀梁赤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鄭莊公策略的批判,認爲他過於殘忍且不遵循親情倫理。作者強調了親親之道的重要性,即對待親人不應過於嚴苛,而應給予寬容和時間去解決問題。同時,這段文字也揭示了古代社會中權力鬭爭和家族關系的複襍性。

王初桐

王初桐

清上海嘉定方泰人,諸生,原名丕烈,字於揚,一字耿仲,其字號及室名甚多,字號計有賡仲、耿仲、無言、竹所、思玄、古香堂、杏花村、羹天閣、紅豆癡儂、巏堥山人、紅犂翠竹山房等。清乾隆四十一年(西元一七七六年)召試澱津,列二等,授四庫館謄録,尋任齊河縣丞。歴署新城、淄川、平陰、壽光知縣,寧海州同知。所至政簡刑清,曾於署中懸聯云:「案牘勞形乃以詩書爲案牘;山林適性且將城市作山林」。乾隆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九〇年),帝八十壽,南巡,受命起草獻壽迎鸞曲《東山祝嘏九成曲》進呈。《方泰志》謂「繕折先呈御覽,遂演於泰安行宮,天顔喜」。儀徵阮文達説,其曲在四聲二十八調中,深得唐宋人精髓。嘉慶四年(西元一七九九年),年七十,致仕還鄕。書齋門有聯云:「鎮日無來客,經年不入城;平生別無嗜,惟有好著書」。所著書四十種,共計六百三十二巻,已刊行者一百八十巻。告老後,曾應知縣吳桓聘,編纂嘉慶《嘉定縣志》二十四巻。又編纂《方泰志》三巻。性恬淡,擅塡詞。其擅塡詞,有《濟南竹枝詞》、《奩史》等。 ► 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