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穀梁傳·莊公三年

五月,葬桓王。……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尊者取尊,稱焉;卑者取卑,稱焉。其曰王者,民之所歸往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辯證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穀梁赤:穀梁氏,名赤(前 551 年—前 439 年),子夏弟子。

三合:指陰、陽、天三種因素合在一起。

翻譯

五月,安葬周桓王。……單獨的陰不能產生事物,單獨的陽不能產生事物,單獨的天也不能產生事物,陰、陽、天三種因素合在一起然後才能產生事物。所以說:是母親的兒子也行,是上天的兒子也行。尊貴的人用尊貴的稱呼,卑賤的人用卑賤的稱呼。這裏說的「王」,是人民所歸向的人。

賞析

這段內容是對一些概念和現象的闡述。強調了事物生成需要多種因素的結合,如陰、陽、天三合。同時也涉及到對不同身份的稱呼原則以及對「王」的定義,即王者是民之所歸往。這段文字體現了古代對於自然、社會秩序等方面的思考和認識,具有一定的哲學內涵和文化意義。

王初桐

王初桐

清上海嘉定方泰人,諸生,原名丕烈,字於揚,一字耿仲,其字號及室名甚多,字號計有賡仲、耿仲、無言、竹所、思玄、古香堂、杏花村、羹天閣、紅豆癡儂、巏堥山人、紅犂翠竹山房等。清乾隆四十一年(西元一七七六年)召試澱津,列二等,授四庫館謄録,尋任齊河縣丞。歴署新城、淄川、平陰、壽光知縣,寧海州同知。所至政簡刑清,曾於署中懸聯云:「案牘勞形乃以詩書爲案牘;山林適性且將城市作山林」。乾隆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九〇年),帝八十壽,南巡,受命起草獻壽迎鸞曲《東山祝嘏九成曲》進呈。《方泰志》謂「繕折先呈御覽,遂演於泰安行宮,天顔喜」。儀徵阮文達説,其曲在四聲二十八調中,深得唐宋人精髓。嘉慶四年(西元一七九九年),年七十,致仕還鄕。書齋門有聯云:「鎮日無來客,經年不入城;平生別無嗜,惟有好著書」。所著書四十種,共計六百三十二巻,已刊行者一百八十巻。告老後,曾應知縣吳桓聘,編纂嘉慶《嘉定縣志》二十四巻。又編纂《方泰志》三巻。性恬淡,擅塡詞。其擅塡詞,有《濟南竹枝詞》、《奩史》等。 ► 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