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士人君子要建立功名,侍奉主人,旣然被稱作知己,那就應當竭盡智謀,誠懇地加以勸告,巧妙地加以開導,在禍患還未顯露時就消除它。在動亂發生之前保住社會的治安,使自己不受損害,主人沒有危險。活著是著名的忠臣,死後做高尙的鬼魂,流芳百世,照耀史册,這纔是完美的士人。如果遇到知己,不能拯救危難於動亂之前,而在事情失敗之後纔去獻身自盡,沽名釣譽,迷惑世人,夸耀於社會,這在君子看來,都是不足取的。
我曾經因此評論過豫讓。豫讓做智伯的家臣,等到趙襄子殺了智伯,豫讓爲他報讎,名聲顯赫,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沒有一個不知道他是忠臣義士的。唉!豫讓的死當然可以稱爲忠了,可惜,在怎樣死的方式上還有不忠的表現。爲什麽呢?看他漆身吞炭,對他朋友説:「我做的事情都特別難,我是想用這種做法使天下後世做臣子而懷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這能説他不忠嗎?等看到他連續三次跳起來,用劍來刺趙襄子的衣服,趙襄子責備他不爲中行氏而死,卻單單爲智伯而死的時候,豫讓回答説:「中行氏像對待一般人那樣對待我,所以我就要像一般人那樣去報答他;智伯把我當國士對待,所以我就要像國士一樣報答他。」就此而論,豫讓就有不足之處了。
段規侍奉韓康子,任章侍奉魏獻子,幷沒有聽説待他們如同國士,可是段規、任章卻盡力勸説他們的主人順從智伯的無理要求,割給智伯土地,使他志氣驕盛。從而使他更快地滅亡。郗疵侍奉智伯,智伯也沒有待他如同國士。可是郗疵卻能洞察韓、魏的企圖來勸諫智伯。雖然智伯不采納他的意見以至於滅亡,但是鄭疵的智謀忠告,已經是無愧於心了。豫讓旣然自己認爲智伯待他如同國士了,所謂國士,是爲國家濟困扶危的人。當智伯對土地貪得無厭之日,放縱情欲,荒淫暴虐之時,作爲豫讓,正應竭力來盡自己的職責,耐心地勸諫自己的主人説:「諸侯大夫應各自安心守著自己分內的土地,不要互相侵奪,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如今,無緣無故地嚮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給,就要産生忿恨之心;人家給了,就産生驕橫之心。忿恨必然會引起爭鬬,爭鬬必然會失致;驕橫必然傲視一切,傲視一切必然導致滅亡。」非常耐心誠懇地勸諫,一次不聽,再來第二次,第二次不聽,再來第三次,第三次勸諫還不聽從,再把那伏劍而死的行動安排在這箇時候。這樣一來,智伯雖然頑固愚昧,但受至誠之心的感動,也許會重新醒悟,從而與韓、魏講和,解除趙國的圍困。保全智氏的宗族,使他們能香火不斷,延續不絶。假如這祥,豫讓即使死了也像活著一樣,難道不勝過斬衣然後自殺嗎?
豫讓在那時,甚至連一句開導主人,使他醒悟的話都沒説。看著智伯的危亡,就像越人遠遠地看秦人的肥瘦一樣。袖手旁觀,坐待成敗,國士的報答竟然能像這箇徉子嗎?直到智伯已死,豫讓纔壓抑不住憤怒的血氣,甘心情願地加入刺客的行列,這有什麽可以値得稱道的呢?有什麽可以値得稱道的呢?
雖然這樣,但用國士的標準來評價豫讓,豫讓的确是不配的了。可是同那些早晨還是讎敵,晚上就變成了君臣,厚著臉皮自以爲得意的人相比,他們又都是豫讓的罪人了。唉!
注釋
豫讓:戰國晉人,生卒年不詳;爲晉智瑤(即智伯)的家臣,趙、韓、魏共滅智氏後,曾入趙襄子宮中刺殺襄子,被俘獲。後豫讓改名換姓,以漆塗身,吞炭使自己變啞,改變形象,謀刺趙襄子,又被捕,伏誅前,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三躍呼天擊之,遂自殺。事見《戰國策·趙策一》。
名:聲稱,稱説。
知己:謂了解、賞識自己。
善道:善加誘導。《論語·顔淵》:「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
「銷患於未形,保治於未然」句:謂在禍患尙未形成時就消除它,在天下尙未安定時進行治理。銷患,消除禍患;未形,指禍患還沒有形成。保治,進行治理以使安定;未然,未能如此。
俾(bǐ):使。
身全:生命得以安全。
主安:主人平安。
上鬼:上等之鬼。
垂光:比喩流傳美名。
簡策:即簡册,本指編連的竹簡,後代指史籍。
捐軀殞命:謂獻出生命。
釣名沽譽:即沽名釣譽,謂有意做作或用某種手段獵取名譽。
眩世駭俗:謂欺騙、迷惑世俗。眩,欺騙;駭,夸惑。
臣事:以爲臣的道理和本分來事奉。
智伯:春秋時晉卿。亦作知伯。名智瑤,亦作知瑤。
趙襄子:春秋時晉大夫,名無恤,晉的執政大臣。
趙襄子殺智伯:晉定公時(公元前512年—公元前475年),趙、魏、韓、智氏、范氏、中行氏等六家貴族,基本上分割肢解了晉公室,同時六家之間的爭奪也很激烈。公元前490年,范昭子(范吉射)和中行文子(荀寅)失敗後逃離晉國,其地爲趙、韓、魏及智伯瓜分。公元前454年,智伯聯合韓、魏攻趙。趙襄子接受謀臣張孟談的建議固守晉陽。智伯和韓、魏聯合圍攻了三年多,無法攻下。趙襄子派張孟談潛出城,對韓宣子、魏獻子説明趙亡之後,智氏必滅韓、魏的利害關繫。韓、魏考慮到自身的利益,與趙聯合,一舉消滅智氏,殺死智伯。
烈烈:形容顯著貌。
愚夫愚婦:泛指普通老百姓。
處死之道:處理死的方式、方法。
愧:使動用法,使之慚愧。
中行氏:中行爲複姓,春秋時晉侯作三行川御敵,荀林父將中行,後遂以爲姓。此指晉卿荀寅,晉頃公時爲下卿,後奔齊,卒謚文。
「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句:中行氏把我看作一般人,我就以一般人的身份爲他做事;智伯把我當作濟國之士,我就以濟國之士的作爲來回報他。
段規:戰國時韓人。
韓康:韓康子。智伯索地於韓康子,段規勸給予,以驕其志,俟後收拾之。
任章:春秋戰國時魏國人,曾爲滅晉出謀劃策。
魏獻:春秋戰國時晉國的卿,名魏駒,一稱桓子。智伯索地於魏桓子,桓子不與,任章規勸給之以驕其志,俟後圖之。
郄疵:春秋戰國時晉人。
郄疵之事智伯:《戰國策·趙策一》載,智伯率魏之兵圍攻趙國,郄疵勸智伯説,從韓魏攻趙,趙亡,災難必及韓魏,韓魏必反。智伯不聽。
請地:要求割地。
無厭:沒有滿足。
宜:應該。
陳力就列:謂在自己所任職位上格盡職守。
諄諄然:形容忠誠懇切貌。
再:二次。
伏劍:以劍自刎。
頑冥不靈:謂愚鈍無知。
庶幾:猶或許、也許。
斬衣而死:趙襄子出外,豫讓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沒有成功。被捕後,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三躍,呼天擊之」,然後自殺。
開悟:開導以使醒悟。
肥瘠:即胖瘦。因古時秦國與越國相距甚遠,故謂。
曾:竟然。
若是:如此,像這樣。
不勝:不克制。
血氣:指感情。
悻(xìng)悻:形容剛惶自傲貌。
雖然:即使如此。
固:原本。
當:充當,擔任。
腆(tiǎn)然:形容厚顔貌。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
賞析
方孝孺對豫讓的評論,則別有卓見,旣深於司馬遷的認識,又無矯枉過正之偏頗。他認爲,眞正的忠臣烈士應以國家的利益爲重,具有改治遠見,敢於犯顔直諫,防患未然;而不應計較個人恩怨,或在禍患發生之後,憑血氣之勇,懷死名之義,以沽名釣譽。據實説理,剖析透徹,評論抑揚得體,頗有見地,文章層層深人,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首段提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準則,以爲中心論點而提拏全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子未形,保治子未然,仰身全而主安。」這就是説,眞正的忠臣烈士,應當竭盡自已的智謀,嚮君主提出忠直的勸告和好的方略,把禍患消滅在未形成之時,把動亂的因未消滅在萌芽之時。否則,「不能扶危於未亂之先,而乃捐軀須命於旣致之後,釣名沽譽,眩世炫俗。」則爲君子所不取。
第二段,聯繫豫讓立身事主的言行,加以分析評論。運用故轉故縱手法,先肯定豫讓爲智伯報讎,「聲名烈烈,雖愚夫愚婦,莫不知其爲忠臣文士也」。然後提出異議:「讓之死固忠矣,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意即豫讓的死确乎是忠誠的表現,可惜他對待死的方法還存在不忠的成分。何以證之,一是他自我摧殘和自殺的動機是爲了自已名垂後世,而不是爲國爲民——「觀其漆身吞炭,謂其友曰:『凡吾所爲者極難,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爲人臣而懷二心者也!』」二是缺乏以天下爲己任的胸懷,立身事主皆從個人恩怨出發,但求取於等價,而缺乏自我犧牲精神,當趙襄子責以「不死於中行氏,而獨死於智伯」時,豫讓則頗爲自是地爭辯:「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基於以上兩點,方孝孺發出了「讓有餘憾」的感慨。方孝孺通過豫讓的言行以窺見其靈魂,認識達於深層而勝過司馬遷一籌,文章貴乎「發前人之所未發」。這正是《豫讓論》難能可貴之處。
這段剖析論證,具有舉重若輕,水到渠成之妙。這是由於作者著於洞見豫讓的思想癥結以及司馬遷對豫讓認識的不足,著意引豫讓的言行加以剖析,詞不泛沒,語不虛置,而無隔鞾搔痒、空發議論之弊。
第三段則更深人一層,明确指出:「國士,濟國之士也」——國士,是拯救國家的有識之士。用這個尺度來衡量豫讓,即使對把他當作國士的智伯,也算不得竭忠盡智的忠臣,爲了闡明這箇觀點,作者先以段規、任章爲例,説明他們立身事主,從不考慮個人恩怨,盡管韓康子、魏獻子沒有把他們以「國士待之」,但他們都竭忠盡智,力勸其主,縱智伯之欲「以驕其志」,加速智伯的滅亡。郄疵事智伯,智伯也不曾把他當作國士看待,但他看破韓、魏的險惡用心,便竭力勸諫智伯,不要見利忘乎所以,因小失大。雖然智伯不用其言以至滅亡,而郄疵已奉獻出他的智謀幷對智伯進行忠諫,盡了臣子之責而問心無愧。豫讓則恰恰相反,「當智伯請地無厭之日,縱欲荒暴之時」,作爲豫讓,他幷沒有申明義理,使智伯知所警惕,更沒有反復力諫。倘若眞是事君爲國,三諫不從,就應提前自死在這一天。智伯雖頑冥不靈,也會被豫讓的誠意所感動,或許能够醒悟,而有治國長策。然而,在這箇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嚴峻時刻,豫讓卻「曾無一語開悟主心。視伯之危亡,猶越人視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觀,坐待成敗」。這不配作國士。智伯敗亡了,卻禁不住一時的血氣衝動,逞匹夫之勇,情願把自己歸附到刺客一類人之中,文中兩次反詰「何足道哉」,探沉感慨,表明了作者的意嚮。
有比較,纔能有鑑別,這段用比較的方法,更雄辯地證明,智伯雖把豫讓看作國士,豫讓卻愧對智伯,未能眞正「以國士報之」。
行文至此,作者已把自己的觀點和認識,闡述得十分透辟,使讀之者深思而獲啓益。然而豫讓畢竟與厚頗無恥之徒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文章結尾指出:「雖然,以國士而論,讓固不足以當之;彼朝爲讎敵,暮爲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讓之罪人也!」這就作到了抑揚得體,評論公允,而不失之偏頗。這段結尾幷非可有可無,而是文章有機的組成部分,而且言簡意賅,「語不多贊」。
此文在結構上采取了層層深入的寫法。開頭先泛論「士君子立身事主」的要求,幷不直接提到豫讓。第二段中把豫讓的言行進行了簡短的槪括,幷提出了作者的初步評價。第三段纔是全文的重點,他不但論證了豫讓之死爲不足取,而又爲其設計了一整套的對智伯進行規勸的方案,可稱周到之至。結尾時又做了一點補充,這就使得全文渾然一體。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俾(bǐ):使。
-
眩世炫俗:迷惑世俗。「眩」「炫」都有迷惑、惑亂之意 。
-
漆身吞炭:豫讓爲了給智伯報仇,用漆塗身,使皮膚生癩,吞炭使聲音變得沙啞,改變自己的容貌和聲音以躲避仇人耳目。
-
國士:國家傑出的人才,這裏指很受尊重重視的人才。
-
陳力就列:貢獻自己的才力,擔任相應的職務。陳,施展。就,擔任。列,職位。
-
覥(tiǎn)然:厚顏無恥的樣子 。
翻譯
士君子要建立功名,侍奉君主,既然被稱作知己,那就應當竭盡自己的智慧謀略,提出忠誠的勸告,行之以善道,在禍患還未形成之時就消除它,在政治還未混亂之時保持住太平安定,使自身得以保全,君主也平安無事。活着是有名的大臣,死後成爲高尚的鬼魂,光輝流傳百代,照耀史冊,這纔是值得讚美的。如果遇到知己,不能在尚未出現禍亂的時候拯救危險,而只是在已經失敗之後才捐軀赴死;企求聲名,迷惑世俗,在君子看來,都是不可取的。
我曾經因此而評論過豫讓。豫讓爲智伯效力,等到趙襄子殺了智伯,豫讓爲他報仇。聲名昭著,即使是普通男女,也沒有不知道他是忠臣義士的。唉!豫讓的死固然算得上忠誠了,可惜他選擇赴死的方式,存在不忠的地方!爲什麼這麼說呢?看他用漆塗身、吞炭來改變容貌聲音,對他的朋友說:「我做的這些事情極其艱難,是要用我的行爲讓天下後世做臣子卻懷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這能說他不忠誠嗎?等到看到他三次跳起來用劍刺趙襄子的衣服,趙襄子責備他不爲中行氏而死,卻單單爲智伯而死。豫讓回答說:「中行氏像對待普通人一樣對待我,所以我也像普通人一樣報答他;智伯把我當成國士對待,所以我就以國士的身份來報答他。」就此而言,豫讓就有不足的地方了。
段規侍奉韓康子,任章侍奉魏獻子,沒聽說他們被當作國士對待;可是段規、任章卻盡力勸說他們的主人聽從智伯的請求,給智伯土地以使他的野心膨脹,從而加速他的滅亡。郤疵侍奉智伯,也沒有被當作國士對待;但是郤疵能洞察韓、魏的心思,來向智伯進諫。雖然智伯沒有聽從他的話,以至滅亡,但是郤疵的智謀和忠誠的勸告,已無愧於自己的良心了。豫讓既然自己說智伯把他當成國士對待。國士,是要爲國家做大事的。當智伯不停地索要土地,放縱慾望、荒淫無道的時候,作爲豫讓,正應該施展才能,履行職責,誠懇地勸告他說:「諸侯大夫,各自有分封的土地,不要互相侵奪,這是古代的制度。如今無故向別人索要土地,別人不給,我們必然會產生憤怒之心;給了我們,我們就會產生驕縱之心。憤怒必然會引起爭鬥,爭鬥必然會失敗;驕縱必然會導致傲慢,傲慢必然會滅亡。」要懇切深厚地勸諫,如果不聽從,就再次勸諫;再次勸諫還不聽從,就第三次勸諫;第三次勸諫還不聽從,那麼就把後來伏劍自殺的舉動,改在這個時候。智伯雖然愚昧無知,但被他的至誠之心所感動,也許會重新覺悟。與韓、魏和好,解除對趙的圍困,保全智氏的宗族,使之能延續祭祀。如果這樣,那麼豫讓雖死猶生,難道不比刺衣之後死去更好嗎?可是在那個時候,豫讓竟然沒有一句話來開導君主的心智,看着智伯面臨危險滅亡,就好像越國人看秦國人的肥瘦一樣漠不關心。袖手旁觀,坐等成敗,國士的報答難道能像這樣嗎?智伯死後,豫讓卻抑制不住激憤的血氣,心甘情願地加入刺客一類人的行列。這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這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
雖然如此,以國士的標準來衡量,豫讓固然是擔當不起的;那些早晨還是仇人,晚上就成了君臣,還厚着臉皮自以爲得意的人,又都是豫讓的罪人了。唉!
賞析
方孝孺的《豫讓論》立意新穎,別出心裁。文章開篇便確立了「士君子立身事主」應有的理想標準,即「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於未形,保治於未然」。以此爲參照,作者認爲豫讓的死雖然稱得上忠誠,但在死的方式上存在不足。
文中通過對豫讓與段規、任章、郤疵等人不同行爲的對比,深入分析豫讓行爲。豫讓爲報智伯知遇之恩,以極端方式復仇,看似忠誠,卻沒有在智伯尚有可能避免滅亡的關鍵時刻盡到「國士」應有的責任,只是在事後以死明志,作者對此並不認可,認爲他本應在智伯犯錯時積極勸諫。而段規、任章等人雖然未被當作國士對待,但能爲君主出謀劃策,郤疵雖諫言未被採納,卻盡心盡力,他們都以不同方式各盡所能。
文章借豫讓之事深入探討了臣子對君主應有的忠誠以及如何正確表達忠誠的問題,展現了作者深刻的見解和對傳統忠義觀理性的反思,讀來發人深省。同時,邏輯清晰,環環相扣,先立論點,再以實例對比論述 ,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