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 · 諸稽郢行成於吳

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勾踐起師逆之江。 大夫種乃獻謀曰:“夫吳之與越,唯天所授,王其無庸戰。夫申胥、華登,簡服吳國之士於甲兵,而未嘗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設戎,約辭行成,以喜其民,以廣侈吳王之心。吾以卜之於天,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將必寬然有伯諸侯之心焉;既罷弊其民,而天奪之食,安受其燼,乃無有命矣。” 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於吳,曰:“寡君勾踐使下臣郢,不敢顯然布幣行禮,敢私告於下執事曰:‘昔者,越國見禍,得罪於天王,天王親趨玉趾,以心孤句踐,而又宥赦之。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災,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今勾踐申禍無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陲之小怨,以重得罪於下執事?勾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勾踐請盟。一介嫡女,執箕帚以晐姓於王宮;一介嫡男,奉盤匜以隨諸御。春秋貢獻,不解於王府。天王豈辱裁之?亦徵諸侯之禮也。’” 夫諺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於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敢使下臣盡辭,唯天王秉利度義焉!”
拼音

所属合集

#古文觀止

譯文

吳王夫差出兵攻越,越王勾踐帶兵迎擊。大夫文種獻計說:“吳越誰存誰亡,只看天意如何,用不着打仗了。伍子胥和華登練出來的吳國士兵,從來沒打過敗仗,只要有一人精於射箭,就會有百人拉起弓弦練習。我們很難戰勝他啊。凡是謀劃一件事情,必須預見到成功才實行,決不可輕易拼命。君王不如保全兵力,嚴守陣地,用謙卑的言辭向吳國求和,讓吳民高興,讓吳王的野心一天天膨脹。我們可由此占卜天意,果真天棄吳國,吳人定會答應議和,不把我國放在眼裏,而放心大膽去中原爭霸。等他百姓疲憊了,再遇上天災歉收,我們穩穩當當去收拾殘局,吳國就失去上天的保佑了。” 越王同意了,派諸稽郢向吳求和,說:“敝國君主勾踐,派遣小臣諸稽郢前來,不敢公然獻上玉帛,在天王駕前行禮,只好冒昧的私下向天王左右的官員說:從前,越國不幸冒犯天王,天王親自出動玉趾,本來打算滅我勾踐,又寬恕了我。天王對我越國的恩德,真是讓死人復活,讓白骨生肌,我勾踐既不敢忘記天降的災禍,又怎敢忘記天王的厚賜呢?如今我勾踐既因無德而重遭天禍,我們這些草野的鄙賤之人,又怎敢忘記天王的大德,只因邊境的小怨而耿耿於懷,以至再次得罪天王的左右呢?勾踐因此率領幾個老臣,親自承擔重罪,在邊境上叩着響頭。天王未了解下情,勃然大怒,出兵討伐。越國本來就是向天王稱臣進貢的城邑啊,天王不用鞭子驅使它,卻使您尊貴的將士們受屈,來執行討伐,更使越國不安了。因此勾踐請求盟約。今送來一個嫡生的女兒,在王宮拿着簸箕掃帚;還送來一個嫡生的兒子,捧着盤子和臉盆,隨同侍衛們服侍天王。春秋兩季,向天王的府庫進貢,決不絲毫懈怠。天王又何必御駕親征?這本是天子向諸侯徵稅之禮啊!諺語說:‘狐狸埋下它,狐狸又扒出來,所以勞而無功。’如今天王既已扶植了越國,您的明智已傳遍天下;倘又消滅它,天王豈不也是勞而無功嗎?如何使四方的諸侯信服吳國呢?因此命我下臣把話兒說清楚,請天王就利和義兩方面多加權衡吧!”

注釋

逆:迎戰。 大夫種:即文種,越國大夫。庸:用。 申胥:即伍子胥,封於申,故又稱申胥。華登:吳國大夫。簡服:訓練。挫:敗。 決拾:射箭用具。 素:預先。履:實行。授命:送命。 約辭:委婉的言辭。行成:求和。 廣侈:擴張,使其生驕心。 不吾足:不把我們放在心上。 伯:通“霸”,稱霸。 罷:通“疲”,疲勞。 燼:灰燼。 諸稽郢:越國大人。 幣:禮品。下執事:供役使的人。 天王:對吳王夫差的尊稱。得罪:指勾踐射傷吳王之父闔閭。親趨玉趾:親勞大駕。孤:捨棄。 繄:就是。 邊陲:邊境。 用:因此。老:老臣。頓顙:叩頭直至額觸地。 屬:會集。殘伐:殺伐。 鞭箠:鞭子。寇令:抵禦盜寇的命令。 箕帚:畚箕、笤帚。晐姓:貢納諸姓婦子到天子之宮。槃匜:洗手臉的用具。解:同“懈”。 辱:謙詞。徵諸侯:向諸侯徵稅。 搰:掘出。 封殖:培植。這是以草木自比。 刈:芟草。 實:信實。秉:拿,執。度:衡量。

《諸稽郢行成於吳》是春秋時期創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講述了越王派諸稽郢向吳求和的歷史事件。目的是贏得時間以備強國討伐吳王。

賞析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大敗越軍於夫椒,但卻允許越王勾踐議和,保留了越國。此後,夫差再度興兵攻討越國。越國起而對抗,但又慮實力不敵,爲了取得喘息的機會,培養國力,越王採用文種所獻計謀,再次派諸稽郢卑辭厚禮向吳國求和。諸稽郢不辱使命,利用吳王夫差目光淺短和愛好虛名的弱點,最終說動吳王,爲越國爭取休養生息的時間。因而,作爲緩兵之計,諸稽郢的求和辭令,主要是利用和助長吳王夫差驕傲自大的心理。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