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其一

· 張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拼音

譯文

低飛的雁羣在傍晚時分出現在邊城,蘆葦正在努力地成長。 一羣駱駝滿載着貨物伴着叮的駝鈴聲緩緩前進。西去的駝隊應當還是馱運絲綢經由這條大道遠去安西。

注釋

磧:讀qì,戈壁、沙漠。 白練:白色熱絹。這裏泛指絲綢。 安西:地名。唐方鎮有安西都護,其治所在今新疆庫車,兼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貞元六年(790年),爲吐蕃所陷。

賞析

前兩句寫俯仰所見的景象。“邊城暮雨雁飛低”,仰望邊城上空,陰雨籠罩,一羣大雁低低飛過。詩人爲何不寫邊城晴朗的天空,卻選擇陰沉昏暗的雨景,因爲此時詩人無心觀賞邊塞的風光,只是借景託情,以哀景暗示邊城人民在胡兵侵擾下不得安寧的生活。爲增強哀景的氣氛,作者又將這暮雨雁飛的景置於特定的時節裏。邊城的陰沉悲涼,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這時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卻是萬物爭榮的春天。“蘆筍初生漸欲齊”,俯視邊城原野,蘆葦吐芽,如筍破土,競相生長。這句已點明寒氣消盡,在風和日暖的仲春時節,邊城仍然暮雨連綿,淒涼冷清,很容易啓人聯想那年年歲歲的四季悲涼了。這兩句寫景極富特色。俯仰所見,在廣闊的空間位置中展現了邊城的陰沉;暮雨、蘆筍,上下映照,鮮明地襯托出美好時節裏的悲涼景色,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後兩句敘事。在這哀景之下,邊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絕句又不可能作多層面的鋪敘,詩人便抓住發生在“絲綢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這句中的“磧”,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鎮,此時已被吐蕃佔據。眺望邊城原野,罕見人跡,只聽見一串串的駝鈴聲消失在遙遠的沙漠中,這“遙過”的鈴聲勾起了作者的遙思:往日繁榮的“絲綢之路”,在這溫暖的春天裏,運載絲綢的商隊應當是絡繹不絕,路過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佔,絲綢之路受阻,無數的白練絲綢不再運往西域交易,“應馱”非正馱,用來意味深長。詩人多麼盼望收復邊鎮,恢復往日的繁榮啊!“應馱”這點晴之筆,正有力地表達了詩人這種強烈的願望,從而點明瞭該詩的主題。 這首絕句,寫景敘事,遠近交錯,虛實相生,給讀者的聯想是豐富的。一、二兩句實寫目見的近景,以荒涼蕭瑟的氣氛有力地暗示出邊城的搔亂不安、緊張恐怖,這是寓虛於實;三、四兩句虛寫耳聞的遠景,從鈴聲的“遙過”,寫到應馱安西的“遙思”,以虛出實,在絲綢之路上,掠奪代替了貿易,蕭條取代了繁榮,這雖是出於詩人的遙想,但已深深地滲透到讀者想象的藝術空間。
張籍

張籍

張籍,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爲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爲韓門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徵婦怨》《採蓮曲》《江南曲》《秋思》等。 ► 4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