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苧蘿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閒。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
勾踐徵絕豔,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拼音
譯文
西施是越國溪邊的一個女子,出身自苧蘿山。她的魅力過去今天都在流傳,荷花見了她也會害羞。她在溪邊浣紗的時候撥動綠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樣悠閒。確實很少能見她笑起來露出潔白的牙齒,一直像在碧雲間沉吟。越王勾踐徵集全國絕色,西施揚起娥眉就到吳國去了。她深受吳王寵愛,被安置在館娃宮裏,渺茫不可覲見。等到吳國被打敗之後,竟然千年也沒有回來。
注釋
苧蘿山:位於臨浦鎮東北,海拔一百二十七米,歴史上曾屬苧蘿鄉,相傳爲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紅粉石,相傳西施妝畢將煙脂水潑於石上,天長日久,石頭變成紅色。
序
《詠苧蘿山》是李太白寫的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勾踐故事的詩詞,此詩介紹了西施的出身,頌揚了西施可貴的獻身精神。
賞析
這首《詠苧蘿山》的詩,是唐代詩人李太白爲頌揚西施可貴的獻身精神而吟就的。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顔」,西施本是越國鄉村平凡農家人的女兒,但她天生麗姿,「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顔」,從古到今,所有的美麗女子和她比起來都要遜色,她的美貌令清艷的荷花都愧羞不如,「沉魚之容」是謂西施也。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西施不僅美貌,而且情韻動人,得江南女兒之仙態。「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她冰清玉潔,閑情無限。一箇「弄」字把女兒家戲水的嬌柔情態表現的淋灕盡致,一箇「閑」字展現了少女的天眞爛漫,無憂無慮。細心的讀者大可以展開聯想,碧水見手如柔荑浮,清波見眼如秋波橫。古人以「語不露齒、笑不露齒」爲美,哪怕牙再皓白細碎整齊,這種「皓齒信難開」是一種含蓄之美。「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比上句更美,因爲它情韻更動人。西施爲什麽「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呢?其實,這兩句是承接上兩句而來的,場景同一,還在碧水清波裏,西施意識到了自己的美,於是以水爲鏡,淺窩含笑,對著水中的「碧雲」「沉吟」,自我陶醉起來,一定要注意「碧雲」,説明雲在水裏。這樣,一幅少女浣紗弄水,後來顧「鏡」自憐的圖景便飄在眼前了。一箇「吟」説盡了「正當最好年齡的女子」無限心事,此字最妙,喜悅之上似有淡淡的愁緒飄著,叫人又愛又憐了。
「勾踐徵絶艷,揚蛾入吳關」,西施從一个「越溪女」成爲「吳宮妃」的過程一筆帶過,「絶艷」「揚蛾」再次表現了西施之美。這兩句比較平庸。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在文采上依然平庸,但隱約透露出詩人渴望的人生追求境界,詩人才華卓絶,建功立業理所當然,「杳渺詎可攀」説明李白希望追求的政治成績不是一般的,而是大的作爲,是超出一般的「詎可攀」的作爲。希望高,而失望多,李白一生痛苦皆由政治期望太高所致。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承接上兩句,再次透露出李白強烈的政治述求。
從全詩,我們不妨把西施的美貌看作詩人才華的自況、自比,西施終於「一破夫差國」,而詩人在政治上一事無成,「千秋竟不還」旣有對西施歷史功績的贊賞,也有自嘆自傷的裊裊愁緒昇騰。
全詩最有文采的是「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四句。李白又詩云:「兩人對坐山花開,一杯一杯又一杯」,最後一杯是斟酌給山花的,李白與大自然是無隔離的,故能把景寫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苧(zhù)蘿山:位於浙江省諸暨市南近郊。
- 秀色:秀麗的容貌。
- 掩今古:掩蓋今人和古人。
- 浣(huàn)紗:洗衣服。
繙譯
西施是越國谿邊的一個女子,出身於苧蘿山。她的秀麗容貌超越古今,連荷花見了她都要害羞地遮住自己的容顔。她在碧水邊洗衣服,獨自與清澈的水波相伴閑処。她很少開口,常常在碧雲間沉思。勾踐尋覔美女,西施敭起如蛾的眉毛進入吳國關隘。後來被勾踐帶去住在館娃宮,那種深遠的景象簡直難以企及。最終勾踐打敗了夫差的國家,西施卻千年也沒有再廻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西施的美麗、身世和她在越吳兩國之間的角色。詩中通過“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顔”等生動的描寫,極力展現西施的絕世美貌。她在谿邊浣紗的場景,顯得甯靜而閑適。“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則突出她的矜持與沉思的特質。而後敘述了她因美貌被勾踐利用送入吳宮,協助越國戰勝吳國,然而最終卻一去不返的故事。整首詩既贊美了西施的美,也隱含了對她命運的感慨,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惆悵。李白以其獨特的筆觸,生動地塑造了西施這一傳奇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