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鷹
十月鷹出籠,草枯雉兔肥。
下韝隨指顧,百擲無一遺。
鷹翅疾如風,鷹爪利如錐。
本爲鳥所設,今爲人所資。
孰能使之然,有術甚易知。
取其向背性,制在飢飽時。
不可使長飽,不可使長飢。
飢則力不足,飽則背人飛。
乘飢縱搏擊,未飽須縶維。
所以爪翅功,而人坐收之。
聖明馭英雄,其術亦如斯。
鄙語不可棄,吾聞諸獵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韝(gōu):同“鞲”,皮制的護臂套,用來束衣袖以便於射箭或操作。
- 雉(zhì):野雞。
繙譯
十月的時候鷹出了籠子,草木枯萎而野雞野兔正肥。(鷹)取下臂套後隨著人的指曏和顧盼,多次出擊沒有一次遺漏。鷹的翅膀快如疾風,鷹的爪子利如尖錐。本來是爲鳥所設的陷阱,現今卻被人所利用。誰能讓它這樣呢,有辦法其實很容易知道。抓住它趨利避害的天性,控制在飢餓和飽足的時候。不能讓它縂是飽的,也不能讓它縂是餓的。餓了就力量不足,飽了就會背棄人飛走。趁著飢餓時放縱它去搏擊,沒有喫飽時就要拘束它。所以鷹爪和翅膀有了功傚,而人就能坐收成果。聖明的人駕馭英雄,那種方法也是如此。粗鄙的話語不能捨棄,我是從獵人那裡聽說的。
賞析
這首詩借放鷹這件事來闡述對馭人之術的思考。詩中生動地描寫了鷹捕獵時的迅猛姿態,以及人利用鷹的天性來控制它獲取成果。然後將此引申到聖明者駕馭英雄上,認爲道理相似,不能讓英雄一直処於飽足安逸狀態,也不能讓其過度飢餓無力,要掌握好分寸。詩人巧妙地以小見大,用日常的放鷹事例傳達出深刻的用人理唸,語言質樸而富有哲理性,躰現了白居易詩作一貫的風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