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張公洞記

由義興而左泛,曰東久。九者,九里袤也,水皆縹碧,兩山旁襲之,掩映喬木,黃雲儲野,得夕照爲益奇。 時余病足,李生亦病,爲李覓一兜子,並余弟所攜筍輿三,爲一行,其三人爲一行,可四里許,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張生者,故嘗遊焉,謂余當從後洞入,毋從前洞入。所以毋從前洞者,前路寬,一覽意輒盡,無復餘。意盡而穿橫關,險狹甚多,中悔不能達。余乃決策從後入。多到炬火前導,始委身一竅,魚貫而下。漸下漸滑,且峻級不能盡受足。後趾俟前趾發乃發,迫則以肩相輔。其上隘,又不能盡受肩。如是數十百級,稍稍睹前行人,如煙霞中鳥;又聞若甕中語者。發炬則大叫驚絕。巨乃乳皆下垂,崛㠥甗錡,玲瓏晶瑩,不可名狀。大抵色若漁陽媚玉,而潤過之。稍西南爲大盤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謂牀及丹竈、鹽廩者。稍東,地欹下而溼,跡之則益溼,且益窪不可究,即所謂僊人田也。 回顧所入竅,不知幾百丈,熒熒若日中沬,時現時滅。久之,路幾斷。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過,下上凡百餘級。忽呀然中闢,可容萬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爲五色自然,丹雘晃爛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發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際不接者僅一發。石狀如虯,如躍龍,如奔獅,如踞象,如蓮花,如鐘鼓,如飛仙,如僧胡,詭不可勝紀。餘時憊足益蹇,強作氣而上,至石臺,俯視朗然。洞之勝,至是而既矣。會所齎酒脯誤失道,呼水飲之,乃出。 張公者,故漢張道陵,或曰張果;非也。道陵事在蜀頗著。許遠遊貽逸少書稱:“金堂玉室,僊人芝草,左元放漢末得道之徒多在焉。”此亦豈其一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牀、丹竈、鹽米廩及棋局者,彷彿貌之耳。烏言僊蹟哉!烏言僊蹟哉!
拼音

注釋

義興:即宜興。宋因避太宗趙匡義諱,改名宜興。 東久:今作“東氿(jiǔ)”,湖名,在宜興東。 九里袤:即東氿湖和西氿湖。 縹(piǎo)碧:靑綠色。縹,淡靑色。 黃雲:喩田野裏秋熱的稻谷。 儲野:儲存在田野裏。 湖㳇(fù):鎮名,在宜興南。 蓬戶:這裏指船棚。 質明:天剛亮的時候。 敬美:王世懋,字敬美,嘉靖進士,累官太常少卿。善詩文,名亞其兄。 燕:今河北省。 歙(shè):歙縣,在今安徽省。 兜子:衹有坐位而沒有轎廂的軟轎。 笋輿:竹轎。 覆墩:翻倒的土堆。 橫關:指前洞通往後洞的過道。 委身:屈身。 相輔:相助。 發炬:這裏謂舉起火把。 崛㠥(lěi):有高有低的鍾乳石。 甗錡(yǎnqí):謂鍾乳石高低屈曲,上大下小如甗。甗為古代炊器,分兩層,可上蒸下煮。 漁陽媚玉:漁陽郡的美玉。漁陽郡在今北京市東。 鹽廩:鹽倉。 欹(qī):傾斜。 沬(mèi):通“昧”,微暗。 扶服:同“匍匐”,伏地爬行。 呀(xiā)然:大而開闊的樣子。 辟:開。 丹雘(huò):油漆用的紅色顔料。這裏指像丹雘一樣的紅色。晃爛:明亮耀眼。 僧胡:即胡僧。 旣:盡。 張道陵:原名張陵,曾任江州令。後棄官修道,創立道教,世稱張天師。 張果:即張果老,傳説中的八僊之一。 許遠遊:指東晉名士許詢,字玄度,高陽人。因好遊山水,故稱為許遠遊。 逸少: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金堂玉室:指神僊居處。 左元放:東漢末方士左慈,字元放,盧江人。 王子:作者自稱。

該文選自《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十二》。張公洞,在江蘇宜興南張公山,相傳爲道教天師張道陵的洞宅。文章記述了遊歷張公洞的整箇過程,幷對這一鐘乳洞作了生動傳神的描寫,讀後令人神往。同時也指出這幷非是張公的洞宅,所謂石牀、丹竈、鹽廩,不過是鐘乳石的“彷佛貌之”而已。且張道陵事在蜀,從而揭開了張公洞神祕的面紗。文章匠心獨運,構思巧妙,描寫生動自然,是王世貞的一篇著名遊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義興:古縣名,今江蘇宜興市。
  • 縹(piǎo)碧:青白色。
  • 兜子:一種簡易的交通工具。
  • 筍輿:竹轎。
  • 袤(mào):長度,特指南北距離的長度。
  • 崛㠥(jué zuó):形容山石高聳突出的樣子。
  • 甗(yǎn)錡(qí):炊具,這裏形容石乳形狀奇特。
  • 丹雘(huò):紅色的顏料。
  • 虯(qiú):古代傳說中有角的小龍。

翻譯

從義興向左行船,走九里水路,稱爲「東久」。這九里的水面,水都是青白色的,兩岸的山相夾,樹木掩映,黃色的雲彩積聚在田野上,遇到夕陽的餘暉就更加奇特了。

當時我腳有病,李生也有病,爲李生找了一個兜子,加上我弟弟所帶的三乘竹轎,作爲一行,另外三個人作爲一行,走了大約四里路,到達張公洞。開始時,洞看上去像一個倒扣的土墩。

張生曾經遊覽過這裏,告訴我應當從後洞進入,不要從前洞進入。之所以不要從前洞進,是因爲前路寬闊,一看就看完了,沒有更多的餘味。如果看完前路再穿過橫道,會有很多險狹的地方,中途後悔也不能到達。我於是決定從後洞進入。多準備了些火把在前面引路,纔將身子探進一個洞穴,像魚羣遊動一樣一個接一個地往下走。越往下走越滑,而且陡峭的臺階不能完全承受腳的踩踏。後腳要等前腳移動後才移動,緊迫時就用肩膀互相幫助。上面狹窄,又不能完全承受肩膀。這樣經過了幾十幾百級臺階,漸漸看到前面行走的人,像煙霞中的鳥;又聽到像在甕中說話的聲音。點亮火把就會大聲驚叫。巨大的鐘乳石都向下垂着,高聳突出,形狀奇特,晶瑩剔透,難以形容。大體上顏色像漁陽的美玉,而且更加潤澤。稍微往西南是一塊大盤石,石柱盤踞在上面,旁邊有所謂的牀以及丹竈、鹽廩之類的東西。再往東,地面傾斜而且潮溼,踩上去就更加潮溼,並且更加低窪,無法探究到底,這就是所謂的仙人田。

回頭看所進入的洞穴,不知道有幾百丈深,微弱的光線像太陽中的泡沫,時有時無。過了很久,路幾乎斷了。下面的通道不到二尺寬,我爬着過去,上下總共一百多級臺階。忽然中間開闊起來,能夠容納萬人坐下。下垂的石乳更加奇特,呈現出五種自然的顏色,紅色的光彩燦爛耀眼。大的像玉柱,有的下垂到地面,距離地面不到一尺;有的向上噴發,距離頂部不到一尺;有的上下兩端不連接,只有一根髮絲的距離。石頭的形狀像虯龍,像跳躍的龍,像奔跑的獅子,像蹲踞的大象,像蓮花,像鐘鼓,像飛仙,像胡僧,奇異得無法完全記錄下來。我當時疲憊不堪,腳更加跛了,勉強振作着向上走,到了石臺,向下俯視,開闊明朗。洞中的美景,到這裏算是都看完了。恰好所帶的酒肉因爲迷路丟失了,只能呼喊着要水喝,然後就出去了。

張公洞,過去有人說是漢代的張道陵,也有人說是張果;其實都不是。張道陵在蜀地的事蹟很顯著。許遠遊給王羲之的信中說:「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等漢末得道的人大多在那裏。」這裏難道也是其中之一嗎?我說,我先前看到的石牀、丹竈、鹽米倉以及棋局之類的東西,只是形狀相似罷了。哪裏是什麼神仙的遺蹟啊!哪裏是什麼神仙的遺蹟啊!

賞析

這篇遊記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張公洞的奇特景色。文章開篇先描寫了前往張公洞的沿途風景,爲後文描寫張公洞的奇景做鋪墊。接着詳細描述了進入張公洞的過程,如「始委身一竅,魚貫而下。漸下漸滑,且峻級不能盡受足。後趾俟前趾發乃發,迫則以肩相輔」,生動地展現了洞內道路的狹窄、陡峭和溼滑。對洞內景色的描寫更是精彩絕倫,如「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爲五色自然,丹雘晃爛刺人眼」,形象地描繪了石乳的奇特形狀和斑斕色彩。文章最後,作者對張公洞的傳說進行了質疑,表達了自己對所謂仙蹟的看法。通篇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張公洞的神祕與美麗。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