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張公洞記
注釋
序
註釋
- 義興:古縣名,今江蘇宜興市。
- 縹(piǎo)碧:青白色。
- 兜子:一種簡易的交通工具。
- 筍輿:竹轎。
- 袤(mào):長度,特指南北距離的長度。
- 崛㠥(jué zuó):形容山石高聳突出的樣子。
- 甗(yǎn)錡(qí):炊具,這裏形容石乳形狀奇特。
- 丹雘(huò):紅色的顏料。
- 虯(qiú):古代傳說中有角的小龍。
翻譯
從義興向左行船,走九里水路,稱爲「東久」。這九里的水面,水都是青白色的,兩岸的山相夾,樹木掩映,黃色的雲彩積聚在田野上,遇到夕陽的餘暉就更加奇特了。
當時我腳有病,李生也有病,爲李生找了一個兜子,加上我弟弟所帶的三乘竹轎,作爲一行,另外三個人作爲一行,走了大約四里路,到達張公洞。開始時,洞看上去像一個倒扣的土墩。
張生曾經遊覽過這裏,告訴我應當從後洞進入,不要從前洞進入。之所以不要從前洞進,是因爲前路寬闊,一看就看完了,沒有更多的餘味。如果看完前路再穿過橫道,會有很多險狹的地方,中途後悔也不能到達。我於是決定從後洞進入。多準備了些火把在前面引路,纔將身子探進一個洞穴,像魚羣遊動一樣一個接一個地往下走。越往下走越滑,而且陡峭的臺階不能完全承受腳的踩踏。後腳要等前腳移動後才移動,緊迫時就用肩膀互相幫助。上面狹窄,又不能完全承受肩膀。這樣經過了幾十幾百級臺階,漸漸看到前面行走的人,像煙霞中的鳥;又聽到像在甕中說話的聲音。點亮火把就會大聲驚叫。巨大的鐘乳石都向下垂着,高聳突出,形狀奇特,晶瑩剔透,難以形容。大體上顏色像漁陽的美玉,而且更加潤澤。稍微往西南是一塊大盤石,石柱盤踞在上面,旁邊有所謂的牀以及丹竈、鹽廩之類的東西。再往東,地面傾斜而且潮溼,踩上去就更加潮溼,並且更加低窪,無法探究到底,這就是所謂的仙人田。
回頭看所進入的洞穴,不知道有幾百丈深,微弱的光線像太陽中的泡沫,時有時無。過了很久,路幾乎斷了。下面的通道不到二尺寬,我爬着過去,上下總共一百多級臺階。忽然中間開闊起來,能夠容納萬人坐下。下垂的石乳更加奇特,呈現出五種自然的顏色,紅色的光彩燦爛耀眼。大的像玉柱,有的下垂到地面,距離地面不到一尺;有的向上噴發,距離頂部不到一尺;有的上下兩端不連接,只有一根髮絲的距離。石頭的形狀像虯龍,像跳躍的龍,像奔跑的獅子,像蹲踞的大象,像蓮花,像鐘鼓,像飛仙,像胡僧,奇異得無法完全記錄下來。我當時疲憊不堪,腳更加跛了,勉強振作着向上走,到了石臺,向下俯視,開闊明朗。洞中的美景,到這裏算是都看完了。恰好所帶的酒肉因爲迷路丟失了,只能呼喊着要水喝,然後就出去了。
張公洞,過去有人說是漢代的張道陵,也有人說是張果;其實都不是。張道陵在蜀地的事蹟很顯著。許遠遊給王羲之的信中說:「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等漢末得道的人大多在那裏。」這裏難道也是其中之一嗎?我說,我先前看到的石牀、丹竈、鹽米倉以及棋局之類的東西,只是形狀相似罷了。哪裏是什麼神仙的遺蹟啊!哪裏是什麼神仙的遺蹟啊!
賞析
這篇遊記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張公洞的奇特景色。文章開篇先描寫了前往張公洞的沿途風景,爲後文描寫張公洞的奇景做鋪墊。接着詳細描述了進入張公洞的過程,如「始委身一竅,魚貫而下。漸下漸滑,且峻級不能盡受足。後趾俟前趾發乃發,迫則以肩相輔」,生動地展現了洞內道路的狹窄、陡峭和溼滑。對洞內景色的描寫更是精彩絕倫,如「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爲五色自然,丹雘晃爛刺人眼」,形象地描繪了石乳的奇特形狀和斑斕色彩。文章最後,作者對張公洞的傳說進行了質疑,表達了自己對所謂仙蹟的看法。通篇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張公洞的神祕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