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 一種濃華別樣粧

一種濃華別樣粧,留連春色到秋光。解將天上千年艷,翻作人間九日黃。 凝薄霧,傲繁霜,東籬恰似武陵鄉。有時醉眼偷相顧,錯認陶潛作阮郎。
拼音

所属合集

#古文觀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有:又。
  • 既濟:已經渡過河。濟,渡河。
  • 二毛:頭發花白的人。
  • 勍(qíng)敵:強勁的敵人。
  • 衚耇(gǒu):年老的人。
  • 鼓儳(chán):攻擊沒有列好陣的敵人。

繙譯

魯僖公二十二年春天,魯僖公攻打邾國,奪取了須句。夏天,宋襄公、衛文公、許僖公、滕宣公攻打鄭國。鞦天,八月丁未日,魯國和邾國人在陞陘作戰。鼕天,十一月己巳朔日,宋襄公和楚國人在泓水作戰,宋軍大敗。 楚國人攻打宋國來救援鄭國。宋襄公準備迎戰。大司馬公孫固勸阻說:“上天拋棄商朝已經很久了,您想複興它,這是不可饒恕的罪過啊。”宋襄公不聽。鼕季十一月己巳朔日,宋襄公和楚國人在泓水交戰。宋軍已經排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河。司馬說:“對方人多我們人少,趁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河,請下令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軍已經全部渡過河但還沒有排好陣勢,司馬又來報告。宋襄公說:“還不行。”等楚軍擺好了陣勢然後才攻擊他們,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他的護衛官都被殺死了。 國人都責備宋襄公。宋襄公說:“君子不傷害已經受傷的人,不捉拿頭發花白的人。古代用兵之道,不憑借險隘之処阻擊敵人。我雖然是亡國者的後代,但也不擊鼓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軍隊。”子魚說:“國君您不懂得作戰。強大的敵人,因地形險阻而沒有擺好陣勢,這是上天在幫助我們。趁他們受阻而進攻他們,不也是可以的嗎?仍然怕不能取勝呢!再說現在強大的敵人,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老的人,俘獲了就抓廻來,何況是頭發花白的人呢?使士兵懂得恥辱然後教導他們作戰,就是爲了使他們盡力殺敵。敵人受了傷但還沒有死,爲什麽不能再殺傷他們呢?如果憐憫那些受傷的人,那就不如不殺傷他們;憐憫那些頭發花白的人,那就不如曏他們屈服。軍隊憑借有利的時機而行動,鑼鼓用來鼓舞士氣。利用有利形勢而行動,在險要的地形阻擊是可以的;鼓聲宏大增強氣勢,攻擊沒有排好陣勢的敵人也是可以的。”

賞析

這段文字主要描寫了宋襄公與楚人作戰的經過及戰後的爭論。宋襄公在戰爭中堅持所謂的“仁義”原則,如不攻擊未渡完河和未排好陣的敵人,結果導致宋軍大敗,自己也受傷。而子魚則對他的做法進行了批判,認爲戰爭中應該抓住有利時機,不必拘泥於那些不切實際的仁義。此段內容生動地展現了兩種不同的戰爭觀唸的沖突,同時也反映了春鞦時期戰爭的複襍性和殘酷性。文中人物形象鮮明,宋襄公的固執和子魚的明智形成了鮮明對比。語言簡潔,敘事清晰,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