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
【其一】
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
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於。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涂。
凱風負我心,戢枻守窮湖。
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
誰言客舟遠?近瞻百里餘。
延目識南嶺,空嘆將焉如。
【其二】
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曠,巽坎難與期。
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
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茲。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
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
拼音
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其一】
歸途漫漫行不止,計算日頭盼家園。
將奉慈母我欣歡,還喜能見兄弟面。
搖船蕩槳路艱難。眼見夕陽落西山。
江山難道不險峻?遊子歸心急似箭。
南風違背我心願,收起船槳困湖邊。
草叢深密望無際,夏木挺拔枝葉繁。
誰説歸舟離家遠?百餘里地在眼前。
縱目遠眺識廬山,空嘆無奈行路難!
【其二】
自古悲嘆行役苦,我今親歷方知之。
天地山川多廣闊,難料風浪驟然起。
滔滔巨浪震天響,大風猛吹不停止。
遊宦日久念故土,爲何滯留身在此!
默想家中園林好,世俗官場當告辭。
人生壯年能多久?放縱情懷不猶疑!
注釋
庚子歲:晉安帝隆安四年。
規林:地名,今地不詳。
行行:走著不停。《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循:沿著、順著。
計日:算計著日子,即數著天數,表示急切的心情。
舊居:指老家。
一欣:首先感到歡欣的是。
温顔:温和慈祥的容顔。詩人這裏是指母親。
侍温顔:即侍奉母親。
友於:代指兄弟。《尙書·君陳》:“孝乎惟孝,友於兄弟。”
鼓棹(zhào):划船。棹,搖船的甲具。
崎曲:同“崎嶇”,本指地面高低不平的樣子,這裏用以比喩處境困難,《史記·燕召公世家》:“燕北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
指:顧。
景:日光,指太陽。
限西隅(yǘ):懸在西邊天際,指太陽即將落山。限,停止;隅,邊遠的地方。
歸子:回家的人,作者自指。
念:擔憂。
前涂:前路,指回家的路程。涂,同“途”。
凱風:南風,《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
負我心:違背我的心願。
戢(jí):收藏、收斂。
枻(yì):短槳。
窮:謂偏遠。
高莽:高深茂密的草叢。
眇:通“渺”,遼遠。
無界:無邊。
獨:特別,此處有挺拔的意思。
森疏:繁茂扶疏。
瞻:望。
百里餘:指離家的距離。
延目:放眼遠望。
南嶺:指廬山。詩人的家在廬山腳下。
將:當。
焉如:何往。這首詩慨嘆行役之苦,思念美好的田園,因而決心辭卻仕途的艱辛,趁著壯年及時歸隱。
行役:指因公務而在外跋涉。《詩經·魏風·涉站》:“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
一何:多麽。
曠:空闊。
巽(xùn)坎:《周易》中的兩箇卦名,巽代表風,坎代表水。這裏借指風浪。
難與期:難以預料。與,符合。
崩浪:滔天巨浪。
聒(guó)天響:響聲震天。聒,喧擾;長風,大風。
遊:遊宦,在外做官。
所生:這裏指母親和故鄉。
淹:滯留。
茲:此,這裏,指規林。
人間:這裏指世俗官場。
良:實在。
當年:正當年,指壯年。
當:適逢。
詎(jǜ):曾、纔。潘岳《悼亡詩》:“爾祭詎幾時。”
縱心:放縱情懷,不受約束。
序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五言組詩。這兩首詩都是即景抒懷之作。第一首反復陳説被阻窮湖、急切不能到家的苦惱;第二首進而感嘆行役之苦,幷藉眼前自然景象暗喩仕途的風波險惡,曲折地抒發厭倦官場、懷戀清靜自在的田園生活的情思。第一首以敍事起興,第二首以議論開篇。
賞析
【其一】
第一首詩總的調子是抑鬱的,但前四句幷不沉悶,抑鬱中有歡快,淚與笑俱,起伏多變。“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歸心似箭,匆忙赶路,心裏計算著到家的日子。爲了表達歸家的急迫心情,詩人注意了詞語的選擇,“行行”是重言,富有表達力,寫出了詩人奔走不停的祥子;“計日望舊居”的“計”和“望”,準确而形象地反映出詩人歸家途中的心理活動,詩人很想回到自己久別了的“舊居”,去看望自己的親人,他唱道:“一欣侍温顔,再喜見友於。”在行役路上動鄉關之思,盼與家人團聚,這是人之常情,陶淵明用詩的語言道出了這種人之常情,最容易引起共鳴。
“計日望舊居”的陶淵明不希望在路上停留。然而,偏偏行船遇風,被迫在窮湖停船,這當然使他苦惱。離家衹有百餘里,卻回不去,他衹好遙望南嶺,對空長嘆,心情是無可奈何的。詩人不僅寫了這種欲歸不得的苦惱,他還藉嘆行役的機會表示了對官場的厭倦,對仕途的憂懼,對懷才不遇的抗議。有了這些內容,就看見了詩人的心,感覺到了他跳動的脈搏。
在表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詩人沒有直説,而是含蓄地表現出來,爲了詩意的含蓄,詩人采用了三種手法。一種是藉景抒情,藉景達意,字面上是寫景,字裏行間卻藏著詩人的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從字面看,這不過是詩人在嘆“行路難”,在埋怨日落黃昏夜幕降臨得太早;透過字面,便不難發現,詩人是在藉助眼前的景物流露自己對官宦生活的厭倦情緒。他怨天恨地,沒有一點歡樂的情緒。在他的眼裏,江南夏日的風光也變得那麽荒凉,那麽可怕,沒有歡樂的情緒:“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扶疏”。不是風光不美,而是詩人的情緒不佳。詩人不去贊美行役途中的風光,正説明他想結束勞累的行役生活,想離開討厭的官場。
另一種是用雙關語達意。“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涂”。字面是説行路難,征途艱險可畏,可實際是説官場多風險,吉凶難料。當時,東晉王朝岌岌可危,孫恩在浙江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逐漸逼近京師,陶淵明的上司桓玄屢次上表要求討伐孫恩。王室腐敗,義軍攘起,軍閥桓玄又野心勃勃,社會極具動亂,想到這些詩人不能不瞻“念前涂”。由此看來,詩人筆下的“江山”,決不僅指自然界的山川,而是指國家社稷,“前涂”也不僅僅是指征途,而且是指詩人自己在社會動亂時的仕宦前途。“江山”和“前塗”都是一語雙關,値得玩味。
除了上兩種,詩人還使用了隱喩的手法。“凱風負我心,戢枻守窮湖”,這兩句是説風不從人願,阻延歸期。其實,詩人的命意遠不止於此,他一連用了三箇隱喩,來描述自己懷才不遇的處境。“凱風”是可恨的,它與詩人的心相違;凱風在這裏暗指壓制陶淵明的世族權貴。“戢枻”是可嘆的,因爲“枻”的作用在於划船,當“枻”被“戢”起來以後,就失去作用了。“窮湖”是荒凉的地方,船泊窮湖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作者陶淵明是有才幹的,然而,他衹能在桓玄手下當幕僚,而且還要行役千里,致使自己無所作爲。桓玄的慕府就如同“窮湖”,陶淵明發出“戢枻守窮湖”的嘆息是很自然的,幷非無病呻吟。
最後,詩人慨嘆衹有百里之遠,因風受阻,不能及早返回舊居,發出了“將焉如”的嘆息,但衹不過是空嘆而已,與前面的“歸子念前涂”一句聯繫起來看,這幾句詩眞實地抒寫了詩人“出仕”與“歸隱”的矛盾痛苦心情。
從全詩看,首尾兩部份的抒情基本上是采用直説的方法,感情眞摯熱烈。詩的中間部份則采用藉景達意、一語雙關和隱喩的方法,表現出詩人的隱衷,富有意趣。
【其二】
與第一首詩相比,第二首詩寫得更精煉一些,全詩僅十二句,集中表達了陶淵明厭倦仕途、依戀田園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詩是眞實動人的述懷詩。詩人對做官不感興趣,下決心要辭別官場。
“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做官有行役之勞,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尤其苦。所以陶淵明得出結論説:“自古嘆行役”。然而,行役者究竟有些什麽可嘆的苦,陶淵明以往幷無切身體驗。可當他爲桓玄當差,奔波於建康和江陵之間,不遠千理,其間的艱難險阻可以説是“備嘗之矣”,所以他感慨道:“我今始知之”。這裏,言未盡意,詩人的心裏是在説:行役當差的苦頭我嘗够了,誰還想迷戀仕途。
陶淵明厭倦仕途的另一箇原因是,仕途多風險,吉凶難料。在詩人看來,做官是一種危險的事情,倒不如及早告別官場。爲了表達這箇意思,詩人幷未直説,而是藉景言情,引用典故達意。行役途中,面對山川荒野,詩人的心境是孤獨而悲凉的,發出了“山川一何曠”的感嘆。這不是對山川秀色的贊美,而是對山川曠野的畏懼。由於心情的關係,大自然在詩人的眼裏也是可怕的。詩人藉山川之險來陪襯仕途之險,意在説明仕途可畏,潛藏著禍福風雲。何時爲福,何時爲禍,誰也不知,“巽坎難與期”。用“巽坎”來比喩仕途中的吉凶順逆,是十分恰當的。“崩浪貼天響,長風無息時”。這是全詩的秀句,寫出了詩人在行役途中對山川風物的眞實感受。詩人的用詞準确,而又很會夸張。他不説“巨浪”,而説“崩浪”。一箇“崩”字,不僅有形象,而且有聲音,繪聲繪色。“聒”字準确地形容出巨浪咆哮時的雜亂之聲。“崩”字形容聲大,“聒”字形容聲雜。詩人藉自然景象來描繪官場內部的激烈鬬爭,像崩浪震天那樣可怕。
宦遊之人長年在外,離鄉背井,這在感情上是一種痛苦。陶淵明也經歷著這種痛苦,行役途中他格外思親。“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茲”,這是陶淵明的心聲,抒發了思親的感情,悔恨自己不應該誤入仕途,更不應該在仕途淹留。有了這悔恨之後,詩人便下定了決心,要罷官歸田。這裏,可以看見陶淵明的內心世界,他贊美園林,鄙棄官場。詩的結尾“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表面似乎是消極情緒的表露。其實,詩人幷未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他是在思想痛苦的時候纔這樣寫的,是一種憤慨之言。詩人正當壯年,大志未展,繁雜的公務消磨著他的年華,而且受著官場的牽制約束,俯仰由人,他想擺脫官場的牽制,回到園林,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自由。詩人盼望有“縱心”的時刻,這不是要放縱自己,而是要做一個自由人。不貪富貴,縱心歸田,按自己的意志去生活,這是陶淵明眞實的思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戢(jí):收斂。
- 楪(dié):同「碟」。
- 巽(xùn)坎:指風與水。巽,八卦之一,代表風;坎,八卦之一,代表水。
翻譯
【其一】 前行行地沿着迴歸之路,計算着日子盼望回到舊居。 一是欣喜能侍奉父母溫暖的容顏,再就是歡喜能見到兄弟。 划動船槳行駛在崎嶇曲折的道路上,指着太陽在西邊的角落作界限。 江山難道不艱險?歸家遊子掛念着前方路途。 和暖的南風違揹我的心意,收起船槳停留在荒僻的湖澤。 高高的草叢廣闊無邊際,夏天的樹木獨自稀疏地挺立。 誰說這客船離得遠?近看也有一百多里啊。 極目遠望識別出南嶺,只能空自嘆息又能去哪裏呢! 【其二】 自古以來就感嘆出行服役,我如今才真正知道啊。 山川是多麼的空曠遼闊,風和水難以預期。 崩塌的波浪發出震天的聲響,長久的大風沒有停息的時候。 長久在外遊歷戀念家人,爲何拖延在這裏。 靜靜地想着園林的美好,人間的確可以辭別。 人生在世能有幾年呢?放縱自己的心又有什麼可遲疑的!
賞析
這兩首詩描寫了詩人在回家途中遭遇阻礙、停留湖澤時的情景和心情。詩中既表達了對家的思念和對親人的期盼,又體現了對旅途艱險和自然環境的無奈。尤其用「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塗」寫出了歸家之路的艱難,以及內心對前路的憂思。「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通過對周圍環境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孤寂之感。「崩浪聒天響,長風無息時」更是生動地展現了惡劣的環境。整體上,這組詩感情真摯,語言質樸,真實地反映了詩人的內心感受和生活體驗。

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100篇诗文
陶淵明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某去五月罷館職還鄉塗中以詩寄同舍雲去國懷明主離羣念舊遊翻令到家夢中夜繞瀛洲今以史職復至道山訪舊或遷或 》 —— [ 宋 ] 王十朋
- 《 金縷曲 · 丁未五月歸國旋復東渡卻寄滬上諸君子 》 —— [ 清 ] 梁啓超
- 《 鄰翁邀食五月桃戲作 》 —— [ 明 ] 周燦
- 《 古意謝崔揚州闢 》 —— [ 宋 ] 洪諮夔
- 《 五月調兵赴綏陽 》 —— [ 元 ] 黃鎮成
- 《 洛中鄭愨三伏之際率賓僚避暑於使君林取大蓮葉盛酒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輪囷如象鼻焉傳吸之名碧筒杯故坡詩云 》 —— [ 元 ] 陸文圭
- 《 乙未夏五月初三日夜夢侍朝因追想平日所見成絶句三十八首 其三十五 》 —— [ 明 ] 黃淮
- 《 壬子冬至日過來青堂三首示勉中祖南二友 》 —— [ 明 ] 貝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