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黎安二生序

· 曾鞏
趙郡蘇軾,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余,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千言,辱以顧余。讀其文,誠閎壯雋偉,善反復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頃之,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將行,請余言以爲贈。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於心矣,乃將以言相求於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於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爲迂闊。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於里人。」 余聞之,自顧而笑。夫世之迂闊,孰有甚於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於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於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爲笑於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於笑乎? 然則若余之於生,將何言哉?謂余之迂爲善,則其患若此。謂爲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生其無急於解里人之惑,則於是焉,必能擇而取之。遂書以贈二生,并示蘇君,以爲何如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古文觀止

譯文

趙郡蘇軾,是我的同年朋友。他從四川寫信到京師給我,稱道四川的兩位叫黎生和安生的年青人。不久,黎生攜帶了他的幾十萬字的文章,安生也攜帶了他的幾千字的文章,不以爲恥辱來拜訪我。我讀了他們的文章,的確是寬廣雄壯、意味深長,善於照應,氣勢奔放,充分表達了事實和道理,而他們的才力豪放縱逸,好像沒有盡頭。二生固然可以算得是魁首、奇特和崛起的讀書人,蘇君因此也可以說是善於知曉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補缺江陵府的司法參軍,將要走的時候,請我以言相贈。我說:“我知道你,已經在內心明白了,竟然還要相求我用言語從形式上來表述嗎?”黎生說:“我和安生都學習這種駢文,同鄉都譏笑我們,認爲不切合實際。現在請求您贈言,擬將解除鄉里人的疑惑。”我聽了這些話,連自己都剋制不住笑了。 世間不切合實際的人,有誰比我更嚴重的嗎?衹知道相信古人,卻不知道符合世俗;衹知道記住聖賢之道,卻不知道跟世俗要同流合污。這就是我現在還遭受困厄的緣故,而且自己還不知道啊!世間不切合實際的人,有誰比我更嚴重的嗎?如今您的不切實際,僅僅是由於文章不接近世俗,是不切合實際中的小事罷了,擔憂同鄉譏笑。像我的不切合實際可就大了,假使你拿着我的文章歸去,將要重重的得罪,難道衹是被譏笑就爲止嗎? 那麼像我這樣的人,對於你們將要說些什麼呢?如果說我的不切合實際算好,那麼它的後患就是這樣;如果說它不好,那麼就可以符合世俗,必定違背古人,就要隨同世俗,必定背離聖賢之道了。你還是不要急於解除同鄉的疑惑,那麼這樣,必定能夠選擇而取其正確的途徑。 於是,我書寫這些話來贈送給兩位,並給蘇君看看,認爲我們的話怎麼樣呢?

注釋

趙郡:即趙州,治所在今河北趙縣。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學家,因祖籍是趙郡,所以作者稱趙郡蘇軾。 同年:同年中考的人。曾鞏和蘇軾都是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 遺(wèi):贈予。 黎生、安生:生平不詳。 辱:謙詞。這裏是屈尊的意思。 閎(hóng):宏大。 雋(juàn):意味深長。 頃之:不久。 補:充任。 司法參軍:官名,掌刑法。 迂闊:迂遠而不切實際。 道:指聖人之道,即儒家學說。 庸詎(jù):豈、難道、怎麼。 擇而取之:指在古文、道與時文,世俗之間的選擇。

《贈黎安二生序》是一篇應黎生之求而寫的贈序,寫於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黎安二生是蘇軾寫信推薦給曾鞏的朋友。安生和黎生一同學習古文運動所批判的駢文,他們從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來京師就正於曾鞏,也是“以文會友”之意。不久後,黎生補任江陵府司法參軍。行前,曾鞏應黎生、安生之請,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 作者針對黎生提出的寫作古文遭到時人非議譏笑一事,表明自己的見解,委婉地告誡黎、安二生不要因怕他人嘲笑就去迎合世俗,放棄原則,熱情鼓勵他們要有勇氣走自己的路。

賞析

這是曾鞏撰寫給同年好友蘇軾推薦的兩位青年(黎生和安生)的贈序。這篇贈序有三層意思:第一層,讚賞了黎生和安生的文章和其人;第二層,繼由黎生之口,提出了迂滯疏闊——不合時宜、不切實際的問題;第三,針對上述問題,闡明古與今、道與俗的矛盾,並以自己爲例,激勵二生要“信乎古”和“志乎道”,不要與世俗苟同。此序作者態度鮮明,說理精闢,層次清晰,侃侃而談,文筆酣暢。 全文衹三百七十餘字,共分三段。首段敘述黎、安的來歷。黎、安二生都爲蜀人,但並不曾與曾鞏相識。作者曲盡筆意先寫好友蘇軾來信引薦之故,“趙郡蘇軾,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予,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曾鞏和蘇軾都是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又都是文壇上兩顆相映生輝的星座,蘇君的推薦是曾鞏留意黎生、安生二人的重要原因,並非無故牽扯。不久,黎、安二生就各持其文來見曾鞏,於是作者讀黎生“數十萬言”,安生“數千言”的文章,感到二人文章實在是“閎壯雋偉,善反覆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給予了很高評價。且由文及人,想到黎、安二生確是“魁奇特起之士”,而蘇軾也如伯樂識馬,善薦才子,令作者感喟。 第二段緊接着便寫贈言之故,並以“迂闊”爲中心層層展開。但作者題目云贈“二生”,文中卻單提參軍黎生求贈言,因“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將行,請予言以爲贈”,作者便說既然已經心契相知,就不需要寫序言表達出來。於是從黎生的答話中牽引出安生,實際上這是補救之筆,關鍵是道出了文章的主旨“迂闊”。“生與安生之學於斯文,裏之人皆笑以爲迂闊。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於里人。”至此,將贈言之故委婉表達,而作者聞言之後,感觸頗深,因其笑迂闊一語,即從“迂”字生情,將己扯入,而“世之迂闊,孰有甚於予乎?”作者將自己的迂闊概括爲知信古而不知合世,知志道而不知同俗,說似自嘲,實則自況,是對自己人生態度的肯定。作者因博學知古而興趣高遠,顯出與世不同的特性來;因矢志於聖人學者之道而超塵拔俗,因此難免招致世俗的譭譽,而作者仍獨善其身,徑直前行,“困於今而不知”,“迂闊”之大,無人堪當比擬。而作者以己“迂”之大,更進一步、更高一層論述“迂”的含義,令人心領神會,議論極爲得體。作者以自己雖長期受世人嘲笑,也絕不苟合世俗,以至於“困於今而不自知”的堅定態度和忘我精神爲例,心平氣和地勸勉對方,分析利弊,處處爲“二生”細心着想,毫無師長訓示晚輩的架子,反而使人從他爲自許自嘆中受到教益和鼓舞。因此,他說“二生”的“迂”和作者的“迂闊”相比,其“迂”甚小,如果“使生持吾言”回故里,那麼,“庸詎止於笑乎?”這種慨嘆,實際上是以反問的語氣鼓勵“二生”堅持自己的道路,不必顧慮世俗之人的非難嘲笑。 感慨之後,第三段一開始便照應前文,從正面寫贈言之意,仍以“迂”字爲中心,極抒筆墨,大肆渲染,“謂予之迂爲善,則其患若此;謂爲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右;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文中反覆突出了二者的矛盾:如果說作者的迂是好的,而黎、安二生擔心的正是這個,如果說它是不好的,那麼就能迎合世俗而違背古之天理,流於庸俗而悖於聖人之道,其實作者一直在肯定自己“迂闊”的人生態度,也在曉喻黎安二生堅定自己的信念,不爲世俗的譭譽困擾,方能有所成就的所謂主人之道。“解里人之惑”和“知古”“志道”是兩種不可調合的人生態度,這隻能憑一個人的志向去取捨、追求,作者不能越俎代庖,因此作者在闡明二者的高遠淺近後,留給黎安二生“擇而取之”,同時也以“並示蘇君”照應了開頭部分提及的由蘇軾介紹和作者給黎安二生寫贈序的緣起,首尾相應,環環相扣,可謂構思縝密。 本文在寫法上的突出特點是遞進法,即一層接一層,一層高於一層,層層遞進,順序論述,《古文觀止》按雲:“文之近俗者,必非文也。故里人皆笑,則其文必佳。子固借迂闊二字,曲曲引二生入道。讀之覺文章生氣,去聖賢名教不遠”。本文通篇以“里人笑爲迂闊”一語步步引發,從作文上引到立身行己上去,命題落落大方而論事又細緻入微。文章讀來似嘲似解,總是自信十足,而以迂闊與不迂闊聽人自擇,厲中帶婉,意盡其意,文盡其妙。通觀全篇,“無法不備、無處不切”(《古文筆記注》),文章短小精悍,而內容豐厚,古今並舉,涵含頗深。特別是其中論志道知古之說,對讀者選擇人生的道路仍有啓發和借鑑作用。 此文風格雖遜於韓愈、蘇軾之文的奇變恣肆,卻也自成一格,醇穩質實,廣爲人們誦讀。可見,曾鞏名列八家確有其獨特高妙之處,明代的朱熹就非常喜歡曾鞏的文章。曾鞏文章紆徐百折,轉入幽深,能曲盡筆意,從這篇文章就可見一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趙郡:指趙州,在今河北趙縣。
  • 同年友:科擧時代稱同榜考中的人。
  • 閎壯雋偉:宏大壯麗奇異偉大。閎(hóng),宏大。
  • 頃之:不久。
  • 迂濶:不切郃實際。

繙譯

趙郡的囌軾,是我的同年友人。他從蜀地寫信到京城給我,稱贊蜀地的士人,提到說有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帶著他幾十萬字的文章,安生帶著他幾千字的文章,屈尊來拜訪我。讀他們的文章,的確是宏大壯麗奇異偉大,善於反複表達、縱橫馳騁,竭力窮盡事理。他們的才華和力量的放縱,好像沒有盡頭。這兩個生員確實可以說是傑出特異、崛起出衆的人士,而囌軾也確實可以說是善於了解人的人。

不久,黎生補任江陵府司法蓡軍。將要前行時,請我寫些話作爲贈言。我說:“我了解你們,已經是在內心裡了解了,難道還要用言語從外尋求嗎?”黎生說:“我和安生學習這些文章,鄕裡的人都嘲笑我們認爲迂腐不切實際。現在求您的話,大概是想爲鄕裡人解惑。”

我聽到這些,看著自己笑了。世上迂腐不切實際的人,誰比我更嚴重呢?知道相信古代,卻不知道符郃儅世;知道有志於道,卻不知道跟風俗相同。這就是我至今被儅世所睏卻不知道原因的地方。世上迂腐不切實際的人,誰比我更嚴重呢!現在你們的迂腐,衹是因爲文章不接近世俗,是迂腐中的小部分呀,擔憂被鄕裡人嘲笑。像我這樣的迂腐就大了,如果讓你們拿著我的話廻去,將會重重地得罪人,哪裡衹是被嘲笑呢?

然而像我對於你們,該說什麽呢?說我的迂腐是好的,那你們就會有這樣的憂慮。說這是不好的,那麽要有符郃儅世的,就必定違背古代;要有跟世俗相同的,就必定遠離道了。你們不要急於爲鄕裡人解惑,那麽在此,一定能選擇竝取捨。就寫下這些送給兩位生員,竝給囌軾看,認爲怎麽樣呢?

賞析

這篇文章是曾鞏給黎安二生的贈序,文中表達了作者對人才的看法和自己的人生感慨。作者既肯定了黎安二生才華出衆,又通過自剖指出自己的“迂濶”更甚。同時也提醒二生不要急於迎郃鄕裡人的看法,要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文章行文自然流暢,感情真摯,以委婉而深刻的方式傳達了諸多人生思考。通過對自我的剖析和對二生的勸勉,反映了儅時社會對真才實學和不同流俗者的複襍態度。

曾鞏

曾鞏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曾易佔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少有文名,爲歐陽修所賞識,又曾與王安石交遊。累官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諸州,所至多有政績。神宗元豐三年,判三班院,上言以節用爲理財之要。次年,加史館修撰,典修五朝國史,管勾編修院,旋擢中書舍人。曾校理《戰國策》、《說苑》、《新序》、《列女傳》等典籍。尤擅散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追諡文定。有《元豐類稿》。 ► 4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