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晩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拼音

譯文

中年以後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直到晩年纔安家於終南山邊陲。 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遊玩,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雲霧千變萬化。 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村父老,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注釋

中歲:中年。 好(hào):喜好。 道:這裏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終南山。 陲(chuí):邊緣,旁邊,邊境;南山陲,指輞川別墅所在地,意思是終南山腳下。 勝事:美好的事。 值:遇到。 叟(sǒu):老翁。 無還期:沒有回還的準確時間。

這首詩屬於近體詩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王右丞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把退隱後自得其樂的閒適情趣,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詩人興致來了就獨自信步漫遊,走到水的盡頭就坐看行雲變幻,這生動地刻畫了一位隱居者的形象,如見其人。同山間老人談談笑笑,把回家的時間也忘了,十分自由愜意,這是詩人捕捉到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事例,詩把退隱後自得其樂的閒適情趣,寫得有聲有色,突出地表現了退隱者豁達的性格。平白如話,卻極具功力,詩味、理趣二者兼備。

賞析

全詩的著眼點在於抒發對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的嚮往。開篇二句,由「中歲好道」「晩家南山」點明詩人隱居奉佛的人生歸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歲頗好道」,作者強調自己中年以後就厭惡世俗而信奉佛教。一箇「頗」字,點明其崇佛的虔誠心態。「晩」字,意蘊豐富,旣可以指「晩近」,也可以指「晩年」。如果是前者,「晩家南山陲」是對現實隱居生活的描繪;如果是後者,則是對自己晩景的構想。 山林的生活自在無比,興致來臨之際,每每獨往山中信步閑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衹有詩人自己能心領神會。「每」,表明「興來獨往」非常頻繁,不是偶然爲之。「獨」,幷非沒有同調之人,事實上,詩人隱居之際不乏同調之人與其往來唱和,如張諲、裴迪等,此處當指詩人興致一來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個灑脫的隱者形象便展現到了讀者面前。從字面意義上看,隱隱約約帶有些落寞,但誰又能説這種情致不是件快樂的事呢?「勝事空自知」,亦然,一箇「空」字,也許帶有幾分無奈與孤獨,但詩人是陶醉於這種山林情趣間的。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即言「勝事」。在山間信步閑走,不知不覺中,已到了溪水盡頭,似乎再無路可走,但詩人卻感到眼前一片開闊,於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風起雲涌。一切是那樣地自然,山間流水、白雲,無不引發作者無盡的興致,足見其悠閑自在。清人沈歸愚贊曰:「行所無事,一片化機。」(《唐詩別裁集》)「行到水窮處」,讓讀者體味到了「應盡便須盡」的坦蕩;「坐看雲起時」,在體味最悠閑、最自在境界的同時,又能領略到妙境無窮的活潑!雲,有形無迹,飄忽不定,變化無窮,綿綿不絶,因而給人以無心、自在和閑散的印象,陶淵明有詩云「雲無心以出岫」(《歸去來兮辭》),而在佛家眼裏,雲又象徵著「無常心」「無住心」。因此,「坐看雲起時」,還蘊藏著一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禪機。簡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够去掉執著,像雲般無心,就可以擺脫煩惱,得到解脫,得到自在,詩人在一坐、一看之際已經頓悟。再看這流水、白雲,已是無所分別,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從結構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二句,對偶工穩,一貫而下,從藝術手法上看,此二句儼然是一幅山水畫,是「詩中有畫」也。 結句寫作者在山間偶然碰到了「林叟」,於是無拘無束地跟其盡情談笑,以致忘了時間,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躍然紙上,與前面獨賞山水時的灑脫自在渾然一體,使得全詩形成了一箇完整的意境。「偶然」二字,貫穿前後,卻行迹全無,其實,「興來獨往」「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等,何嘗不是「無心的偶然」呢?然詩人至此方藉「値林叟」點出「偶然」二字,可見藝術手段之高超。因爲處處「偶然」,更顯現出心中的悠閑自在。「談笑無還期」結句自然,卻暗藏哲理,詩人因爲體悟到物我兩忘、物我一體之境,從而忘記了那流遷無常的世俗世界,這是眞正的「空」境。 這首詩沒有描繪具體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現詩人隱居山間時悠閑自得的心境。詩的前六句自然閑靜,詩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他不問世事,視山間爲樂土。不刻意探幽尋勝,而能隨時隨處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結尾兩句,引入人的活動,帶來生活氣息,詩人的形象也更爲可親。
王維

王維

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