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
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拼音
譯文
大路上車輪滾滾戰馬嘶叫,出征的青年弓箭掛在腰間。
父母和妻兒紛紛跑來相送,灰塵瀰漫天空不見咸陽橋。
親人們牽衣領足攔路痛哭,悽慘的哭聲直衝九天雲霄。
過路的人站在旁邊詢問原因,回說官府徵兵實在太頻繁。
有人十五歲就到北方駐防,四十歲又被派到河西去營田。
走時年少里長替他纏頭巾,歸來時發已白又要去戍邊。
邊疆的戰士已經血流成河,而皇上擴張領土沒有窮盡。
你沒聽說華山東邊二百里州,千村萬寨野草叢生田荒蕪。
即使那有健壯婦人來耕種,田裏莊稼東倒西歪不成行。
即使關中兵能吃苦耐鏖戰,被人驅遣與雞狗沒有兩樣。
老人說征夫怎敢訴說苦怨,今冬關西兵仍打仗未休整。
縣官緊催租租稅從哪裏出?百姓相信生兒不如生女好。
生女還能嫁到街坊四鄰處,生兒白死埋沒在荒郊野草裏。
你沒看見在那青海的邊上,自古以來白骨遍野無人收。
那裏的新鬼含冤舊鬼痛哭,陰天冷雨悽慘哀叫聲不斷。
注釋
兵車行:杜甫自創的樂府新題。行:本是樂府歌曲中的一種體裁。
轔(lín)轔:車行走時的聲音。
蕭蕭:馬蹄聲。
行人:從軍出征的人。
爺孃妻子:父親、母親、妻子、兒女的並稱。從軍的人既有十幾歲的少年,也有四十多歲的成年人,所以送行的人有出征者的父母,也有妻子和孩子。
咸陽橋:又叫便橋,漢武帝時建,唐代稱咸陽橋,後來稱渭橋,在咸陽城西渭水上,是長安西行必經的大橋。
干(gān):衝。
過者:路過的人。這裏指詩人自己。
點行頻:點名徵兵頻繁。點行,按戶籍名冊強徵服役。
或從十五北防河:有的人從十五歲就從軍到西北區防河。唐玄宗時,吐蕃常於秋季入侵,搶掠百姓的收穫。爲抵禦侵擾,唐王朝每年徵調大批兵力駐紮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叫「防秋」或「防河」。
營田:即屯田。戍守邊疆的士卒,不打仗時須種地以自給,稱爲營田。
里正與裹頭:里正,唐制凡百戶爲一里,置里正一人管理。與裹頭,給他裹頭巾。新兵入伍時須着裝整,因年紀小,自己還裹不好頭巾,所以里正幫他裹頭。
戍邊:守衛邊疆。
邊庭:即邊疆。
血流成海水:形容戰死者之多。
武皇:漢武帝,這裏借指唐玄宗。唐詩中借武皇代指玄宗。
武皇開邊意未已:武皇擴張領土的意圖仍沒有停止。開邊,用武力擴張領土。
漢家:漢朝,這裏借指唐朝。
山東: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東(或函谷關以東)統稱「山東」。
二百州:唐代函谷關以東共二百一十七州,這裏說「二百州」是舉其整數。
漢家山東二百州:漢朝秦地以東的二百箇州。
荊杞:荊棘和枸杞,泛指野生灌木。
千村萬落生荊杞:成千上萬的村落灌木叢生。這裏形容村落的荒蕪。
禾生隴畝無東西:莊稼長在田地裏不成行列。隴畝,田地;隴,同「壟」;無東西,不成行列。
況復秦兵耐苦戰:更何況關中兵能經受艱苦的戰鬥。況復,更何況;秦兵,關中兵,即這次出征的士兵。
長者:對老年人的尊稱。這裏是說話者對杜甫的稱呼。
役夫:應政府兵役的人,這裏是說話者的自稱之詞。
敢:副詞,用於反問,這裏是「豈敢」的意思。
申恨:訴說怨恨。
役夫敢申恨:我怎麼敢申訴怨恨呢?
關西卒:函谷關以西的士兵,即秦兵。
縣官:這裏指官府。
信知:確實知道。
猶得嫁比鄰:還能夠嫁給同鄉。得,能夠。比鄰,同鄉。
青海頭:指今青海省青海湖邊。唐和吐蕃的戰爭,經常在青海湖附近進行。
煩冤:不滿、憤懣。
啾啾:象聲詞,形容淒厲的叫聲。
序
此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作的敘事詩。全詩以「道旁過者問行人」爲界分爲兩段:首段摹寫送別的慘狀,是紀事;次段傳達征夫的訴苦,是紀言。此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借征夫對老人的答話,傾訴了人民對戰爭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全詩寓情於敘事之中,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後呼應,變化開闔井然有序,並巧妙運用過渡句和習用詞語,造成了迴腸蕩氣的藝術效果。詩人自創樂府新題寫時事,爲中唐時期興起的新樂府運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賞析
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樂府古題,而是緣事而發,即事名篇,自創新題,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詩歌從驀然而起的客觀描述開始,以重墨鋪染的雄渾筆法,如風至潮來,突兀展現出一幅震人心絃的巨幅送別圖:兵車隆隆,戰馬嘶鳴,一隊隊被抓來的窮苦百姓,換上了戎裝,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開往前線。征夫的爺孃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着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雲際迴盪。「爺孃妻子走相送」,一個家庭支柱、主要勞動力被抓走了,剩下來的盡是些老弱婦幼,對一個家庭來說不啻是一個塌天大禍,自然是扶老攜幼,奔走相送。一個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詩人非常濃厚的感情色彩。親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徵,眷屬們追奔呼號,去作那一剎那的生死離別,很倉促,也非常悲憤。「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句之中連續四個動作,又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表現得細膩入微。詩人筆下,車馬人流,灰塵瀰漫;哭聲遍野,直衝雲天。這樣的描寫,從聽覺和視覺上表現生死離別的悲慘場面,集中展現了成千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
接着,從「道傍過者問行人」開始,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讓當事者,即被徵發的士卒作了直接傾訴。
「道傍(旁)過者」即過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悽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這就增強了詩的真實感。「點行頻」,是全篇的「詩眼」。它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萬民無辜犧牲,全國田畝荒蕪的根源。接着以一個十五歲出徵,四十歲還在戍邊的「行人」作例,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詩中的「武皇」實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膽地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治者,這是從心底迸發出來的激烈抗議,充分表達了詩人怒不可遏的悲憤之情。
詩人寫到這裏,筆鋒陡轉,開拓出另一個驚心動魄的境界。詩人用「君不聞」三字領起,以談話的口氣提醒讀者,把視線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移到廣闊的內地。詩中的「漢家」也是影射唐朝。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廢,荊棘橫生,滿目凋殘。詩人馳騁想象,從眼前的聞見,聯想到全國的景象,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
從「長者雖有問」起,詩人又推進一層。「長者」二句透露出統治者加給他們的精神桎梏,但是壓是壓不住的,下句就終究引發出訴苦之詞。敢怒而不敢言,而後又終於說出來,這樣一闔一開,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懼心理,表現得極爲細膩逼真。這幾句寫的是眼前時事。因爲「未休關西卒」,大量的壯丁才被徵發。而「未休關西卒」的原因,正是由於「武皇開邊意未已」所造成。「租稅從何出?」又與前面的「千村萬落生荊杞」相呼應。這樣前後照應,層層推進,對社會現實的揭示越來越深刻。這裏忽然連用了幾個短促的五言句,不僅表達了戍卒們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現出那種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這樣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又從抓兵、逼租兩個方面,揭露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加給人民的雙重災難。
詩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只能喪命沙場。這是發自肺腑的血淚控訴。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但是由於連年戰爭,男子的大量死亡,在這一殘酷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卻一反常態,改變了這一社會心理。這個改變,反映出人們心靈上受到十分嚴重的摧殘。最後,詩人用哀痛的筆調,描述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悲慘現實:青海邊的古戰場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悽悽,場面悽清悲惋,情景寂冷陰森。這裏,淒涼低沉的色調和開頭那種人聲鼎沸的氣氛,悲慘哀怨的鬼泣和開頭那種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這些都是「開邊未已」所導致的惡果。至此,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揭露得淋漓盡致。
《兵車行》是杜詩名篇,爲歷代所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在藝術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於敘事之中。這篇敘事詩,無論是前一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後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彷彿展現在讀者面前。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後呼應,舒得開,收得起,變化開闔,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馬嘶、塵煙滾滾的喧囂氣氛,給第二段的傾訴苦衷作了渲染鋪墊;而第二段的長篇敘言,則進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前後輝映,互相補充。同時,情節的發展與句型、音韻的變換緊密結合,隨着敘述,句型、韻腳不斷變化,三、五、七言,錯雜運用,加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如開頭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絃。後來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表現「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傳神。用韻上,全詩八個韻,四平四仄,平仄相間,抑揚起伏,聲情並茂。再次,是在敘述中運用過渡句和習用詞語,如在大段代人敘言中,穿插「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見」、「君不聞」等語,不僅避免了冗長平板,還不斷提示讀者,造成了迴腸蕩氣的藝術效果。詩人還採用了民歌的接字法,頂真勾連,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等,這樣蟬聯而下,累累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優美動聽。最後,採用了通俗口語,如「爺孃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被驅不異犬與雞」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是杜詩中運用口語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評及此,曾這樣說:「語雜歌謠,最易感人,愈淺愈切。」這些民歌手法的運用,給詩歌增添了明快而親切的感染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轔轔:形容車輪滾動的聲音。
- 蕭蕭:形容馬叫聲。
- 點行:按戶籍名冊強征服役。
- 裡正:古代的鄕間小吏。
繙譯
車子發出轔轔的聲響,馬發出蕭蕭的嘶鳴,出征的戰士們弓箭都掛在腰間,父母妻子兒女奔跑著來相送,敭起的塵埃遮蔽了鹹陽橋。親人們牽拉著衣服跺著腳攔在路上痛哭,哭聲直沖雲霄。路邊經過的人詢問出征的人,出征的人衹說征兵太頻繁了。有的人十五嵗就到北方去守衛黃河,到了四十嵗又去西部屯田。出發的時候裡正替他們束發,歸來時頭發都白了還在戍守邊疆。邊疆戰士們的鮮血滙成了海水,可皇上開拓邊疆的想法還沒停止。您沒聽說嗎,漢家在華山以東的二百個州,千萬個村落變得荊棘叢生、野枸杞遍地。縱然有健壯的婦女可以拿著耡頭犁耙種地,可那禾苗長得襍亂也不分行列。更何況秦地的士兵能喫苦耐勞,卻被敺趕得如同雞犬一樣。年長者即使有所詢問,儅兵的人怎敢申訴怨恨?就像今年鼕天,關西的士兵還沒能停止服役。縣官又急迫地索要租稅,可租稅又從哪裡來呢。確實知道生男孩不好,反而是生女孩好。生女兒還能嫁給近鄰,生男孩衹能埋沒在荒草中。您沒看見嗎,青海湖邊,自古以來戰死的白骨沒有人掩埋。新鬼煩惱冤屈舊鬼哭泣,那隂雨天裡淒慘的聲音啾啾不停。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寫百姓送親人出征的悲慘場景,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詩中以“車轔轔,馬蕭蕭”開篇,營造出一種緊張、悲壯的氛圍。親人們的“牽衣頓足攔道哭”,生動地展現了生離死別的痛苦。詩歌對戰士們長期服役、邊地的荒涼以及百姓生活的睏苦進行了詳細描述,如“千村萬落生荊杞”“禾生隴畝無東西”等,反映了戰爭對社會造成的嚴重破壞。同時對統治者的無道進行了批判,“武皇開邊意未已”“縣官急索租”等句,表達出人民的不滿與憤怒。整躰語言生動形象,感情深沉悲憤,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是杜甫詩歌的經典之作。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
杜甫的其他作品
- 《 病後遇王倚飲贈歌 》 —— [ 唐 ] 杜甫
- 《 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 》 —— [ 唐 ] 杜甫
- 《 王竟攜酒高亦同過共用寒字 》 —— [ 唐 ] 杜甫
- 《 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 》 —— [ 唐 ] 杜甫
- 《 春日江村五首 》 —— [ 唐 ] 杜甫
- 《 將適吳楚留別章使君留後兼幕府諸公得柳字 》 —— [ 唐 ] 杜甫
- 《 惠義寺送王少尹赴成都 》 —— [ 唐 ] 杜甫
- 《 遣興五首 》 —— [ 唐 ]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