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先生祠堂記

先生,漢光武之故人也。相尙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聖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節高之。旣而動星象,歸江湖,得聖人之清。泥塗軒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禮下之。 在《蠱》之上九,眾方有爲,而獨「不事王侯,高尙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陽德方亨,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於名教也。 仲淹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復爲其後者四家,以奉祠事。又從而歌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拼音

所属合集

#古文觀止

譯文

嚴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們之間以道義互相推崇。後來光武帝得到預言天命所歸的《赤伏符》,乘駕著六龍的陽氣,獲得了登極稱帝的時機。那時他統治著千千萬萬的人民,天下有誰能比得上呢?衹有先生能够以節操方面來尊崇他。後來先生與光武帝同牀而臥觸動了天上的星象,後來又歸隱江湖,回到富春江畔隱居,清操自守,鄙棄祿位,達到了聖人自然清靜的境界。先生視官爵爲泥土,天下又有誰比得上呢?衹有光武帝能够用禮節對待他。 在《盅》卦的「上九」爻(yáo)辭中説,「大家正當有爲的時候,偏偏顯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尙。」先生正是這樣做的。在《屯》卦的:「初九」爻辭中説,陽氣(帝德)正開始亨通,因而能够顯示「以高貴的身份交結卑賤的人,深得民心。」光武帝正是這樣做的。可以説先生的品質,比日月還高;光武帝的氣量比天地還廣闊。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氣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質的崇高呢?先生的作爲使貪婪的人清廉起來,膽怯的人勇敢起來,這對維護禮儀教化确實是很有功勞的。 我到這箇州任職後,開始建造祠堂來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後裔的徭役,讓他們負責祭祀的事情。從而又作了一首歌: 雲霧繚繞的高山,鬱鬱蒼蒼,大江的水浩浩蕩蕩,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還高,比長江還長。

注釋

先生:指嚴光。 赤符:《赤伏符》,新莽末年讖緯家所造符籙,謂劉秀上應天命,當繼漢統爲帝。後亦泛指帝王受命的符瑞。 臣妾:原指男女奴隸,這裏引申爲被統治的人民。 億兆:古代以十萬爲億,十億爲兆。 蠱:六十四卦之一。 上九:九爻。 屯(zhūn):六十四卦之一。 復:復除徭役。

《嚴先生祠堂記》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名作之一。約寫於范仲淹出任睦州太守時期。文章短小精悍,僅二百多字。主題明确,議論充分,節奏明快,感情充沛。它雖不似作者自己寫的《岳陽樓記》那樣浩瀚雄渾,也不似劉禹錫的《陋室銘》那般纖巧明麗。但卻以誠摯質樸的情愫,使人爲之感動。 嚴先生指東漢文士嚴光(字子陵),生卒年不詳。會稽餘姚人,少年時與漢光武帝劉秀是要好的同窗。劉秀起兵,嚴光積極幫助,及劉秀稱帝,嚴光卻隱姓埋名,垂釣於富春江畔,光武帝多次延聘,二人嘗同牀共臥,暢敘達旦,然而嚴光仍不爲所動,寧願退隱於富春山。後人皆稱頌嚴光高風亮節,不爲高官厚祿所動。 范仲淹於宋仁宗明道年間被貶謫至睦州(相當於今浙江桐廬、建德、淳安),始建嚴先生祠,使其後人奉祀,幷作此記。紀念嚴先生的高風千古的同時也記託自己從政上的挫折無奈。

賞析

文章一開始交待出「先生,光武之故人也」。僅八箇字,便把兩個人物及他們間的關係簡單明确地告訴讀者。「相尙以道」僅僅四字,開宗明義,點明主題,幷以此統領全篇,可謂惜墨如金之至。 「道」作爲士大夫階層的品格操守以及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長期爲人們所稱道和推崇。下面作者以鮮明的節奏,緊扣「相尙以道」的主題,分三層逐次展開論述。作者把嚴子陵與光武帝兩兩對照、相互映襯,在突出嚴子陵的同時,使「相尙以道」的主題得以深化。 「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聖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加焉?」「旣而動星象,歸江湖,得聖人之清,泥塗軒冕,天下孰加焉?」兩句問話,道出嚴子陵、光武天下無人可比的兩種性格:光武是君臨天下,統治萬民的一國之尊,嚴子陵則是放浪不羈,藐視權貴的一介寒儒。然而子陵之於光武能「以節高之」,表現了自己不事權貴的高尙操守;光武之於嚴子陵,亦可「以禮下之」,表現了一個開國之君禮賢下士的博大胸懷。這是他們「相尙以道」的具體體現。文章至此爲本段的第一層。 這裏的兩箇反問句,勾勒出了兩箇性格、地位迥異的人物形象。《後漢書·光武記》中記載,建武元年「光武先在長安時,同舍生強華自關中奉赤符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囚夷雲集龍鬬野,囚七之際火爲主。』」光武得符,後果登帝位。其「乘六龍」,「臣妾億兆」是何等宣赫。相傳地上的要人在天上都有與之相應的星宿。據説,嚴子陵與光武共臥,子陵將腳放在光武腹上。次日,太史奏有客星犯帝座甚急,以爲不祥,光武卻笑著説:「我不過與故人嚴子陵共臥而已。」以後嚴子陵歸隱江湖,「泥塗軒冕」,這又是何等清高。「相尙以道」正是對他們二人關係的高度槪括。 下面作者以《易》上的爻辭,爲二人的交往找到理論依據,對他們各自的品格給予了高度評價。嚴子陵能在「眾方有爲」之際,在眾人奔走鑽營的情況下,「而獨『不事王侯,高尙其事』」;光武帝則能以「陽德方亨」的得意時刻,不逞驕奢、虛懷若谷,「以貴下賤,大得民也」。這對一個封建政權的最高統治者來説,實爲難能可貴。此爲第二層。 在對事實和理論加以闡釋之後,作者直接發表議論「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兩兩對照,猶如工整勻稱的對仗句式,音韻鏗鏘,使二人「相尙以道」的關係在優美的文字之間得以昇華。至此爲本段的第三層。 逐層論述之後,總論一句:「而使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於名教也。」指出嚴子陵與光武帝的交誼對世人的教益和影響,可以使貪者廉,弱者強,這是有很大教化作用的。 至此,不僅將嚴先生的爲人品格,及他與光武「相尙以道」的交誼寫足。同時,所以「構堂而奠焉」的初衷也如水到渠成一般,盡在其中。 文章以歌頌嚴子陵人品的歌辭作結:「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作者把讀者的視綫,從祠堂引嚮無限廣大的天地之間。嚴先生的高風亮節,飄於蒼莽雲山之間,蕩乎浩浩江水之上,世代相傳,與高山流水長在。開闊的意境,深遠的旨趣,雋智的文字,使讀者在懷念先生之風的同時,産生無盡的聯想。全文從介紹嚴子陵的身份起筆,以贊頌子陵的高風亮節收束,整箇文章前後遙相呼應,一氣呵成,氣勢不凡,別有一番神韻。 作品行文質樸,不事雕琢,猶如嚴先生拙樸的人品;文字明白曉暢,但幷非枯燥無味,這又如嚴先生含蓄深沉的性格。外部形式與所表達的內容達到了和諧完美的統一。 范仲淹生活的北宋王朝,內憂外患日趨嚴重,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鋭。他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目標自警。爲改變積貧積弱的北宋王朝,他於慶歷年間主持變法,不久因保守派反對而失敗;又因議論朝政,屢遭謫貶,一生鬱鬱不得志。這篇《嚴先生祠堂記》通過對嚴子陵、漢光武帝之間「相尙以道」的交誼的贊頌,表現了他對明君賢臣的清平政治的渴望,同時透出政治上失意之人的淡淡惆悵。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生於武寧軍(治所徐州)(一說河北真定府)。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先人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唐朝宰相範履冰的後人。他爲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伊川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全集》傳世,通行有清康熙歲寒堂刻版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