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鄭交質
所属合集
譯文
注釋
序
賞析
註釋
- 鄭武公、莊公爲平王卿士:鄭武公、鄭莊公先後擔任周平王的卿士(執掌國政的大臣)。
- 王貳於虢(guó):周平王想把朝政一部分權力分給虢公,對鄭伯有了二心。貳,這裏是「有二心」、「不信任」的意思;虢,這裏指西虢公,也是周朝的大臣。
- 鄭伯:指鄭莊公。當時諸侯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鄭屬伯爵,所以稱鄭伯。
- 質:人質。
- 王子狐:周平王的兒子。
- 鄭公子忽:鄭莊公的兒子。
- 王崩:周平王去世。崩,古代稱帝王或王后的死。
- 畀(bì):給予。
- 祭(zhài)足:鄭國大夫,字仲,在鄭國掌握大權 。
- 帥:率領。
- 成周:西周爲了便於控制東方廣大領土,在河南洛陽修建了洛邑,並將商朝的「遺民」遷於此地,稱成周。
- 信不由中:誠信不是發自內心。中,通「衷」,內心。
- 明恕而行:相互體諒,依禮而行。明,表明;恕,寬厚、體察。
- 要(yāo)之以禮:用禮來約束。要,約束。
- 間(jiàn):離間。
- 苟:如果。
- 澗溪沼沚(zhǐ)之毛:山溝、溪邊、池沼、小洲水邊的野菜。澗溪,山間水溝;沼沚,沼澤之中或水中小塊陸地;毛,這裏指野菜。
- 蘋蘩蘊藻之菜:浮萍、白蒿、蘊、聚藻這些野菜。蘋,浮萍;蘩,白蒿;蘊、藻,都是水草名。
- 筐筥(jǔ)錡(qí)釜之器:各種不同的器具。筐、筥,都是竹器,方形的叫筐,圓形的叫筥;錡、釜,都是烹飪器具,有足的叫錡,無足的叫釜。
- 潢(huáng)污行潦(lǎo)之水:地上的積水,道路上的流水。潢污,積水;行潦,道路上的積水。
- 薦:進獻。
- 羞:進獻。這裏指供奉。
- 《風》有《采蘩》、《採蘋》:《風》是《詩經》的一部分,《采蘩》、《採蘋》是《風》中的詩篇,都歌頌了忠信的美德。
- 《雅》有《行葦》、《泂(jiǒng)酌》:《雅》也是《詩經》的一部分,《行葦》《泂酌》都是《雅》中的詩篇,都有讚美忠信禮義的意思。
翻譯
鄭武公、鄭莊公父子先後擔任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對虢公比較信任想分權給他 ,鄭莊公因此埋怨周平王。周平王說:「沒有這回事。」於是周和鄭互相交換人質。周平王的兒子王子狐到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公子忽到周王朝做人質。 周平王去世後,周王朝準備把國政交給虢公。這年四月,鄭國的祭足率領軍隊收割了溫地(周王朝屬地)的麥子。到了秋天,又收割了成周的稻穀。從此,周朝和鄭國結下怨仇。 有識見的人說:「誠信不是發自內心,交換人質也沒有用處。如果能光明磊落,相互體諒,並依照禮儀行事,即便沒有人質,又有誰能離間他們呢?如果有真誠的信義,即便是山溝、溪邊、池沼、小洲水邊的野菜,或是浮萍、白蒿、蘊草、聚藻等水生植物,用的是筐、筥、錡、釜等不同的器具,盛的是地上的積水、道路上的流水,這些也都可以進獻給鬼神 ,可以進奉給王公,更何況君子建立兩國之間的信任,按照禮來行事,又哪裏用得着人質呢?《詩經·國風》裏有《采蘩》《採蘋》,《詩經·大雅》裏有《行葦》《泂酌》,這些詩篇都是爲了昭示忠信的。 」
賞析
《周鄭交質》是《左傳》中的經典篇章 ,它以周、鄭兩國之間交換人質這一事件爲切入點,深刻反映了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崛起的政治局面 。文章在結構上,先敘述事件的起因——周平王對鄭莊公的不信任而想分權,引發鄭莊公的不滿,從而導致兩國交換人質;接着敘述周平王去世後周鄭矛盾的激化,鄭國公然搶奪周朝屬地的麥子和稻穀這一結果;最後通過「君子曰」引出作者的評論,強調「信」與「禮」的重要性。
在主題上,作者藉助此事件抨擊了「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的現象,揭示了在處理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真誠與禮義纔是根本。同時,通過這一歷史事件,讓讀者生動地感受到春秋亂世中昔日的政治秩序逐步瓦解,諸侯之間以實力論高下,傳統的禮儀與信譽正面臨着嚴峻挑戰。並且文章運用對比的手法,將周鄭交質、交惡的行爲與秉持忠信、依禮行事的理想狀態進行對比,更能引發讀者對於忠信缺失的反思以及對恢復良好秩序的思考 。

左丘明
左丘明的其他作品
- 《 左傳 · 襄公 · 襄公十九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國語 · 敬姜論勞逸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襄公 · 襄公十六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宣公 · 宣公十一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定公 · 定公九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哀公 · 哀公十八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襄公 · 襄公二十九年 》 —— [ 周 ] 左丘明
- 《 左傳 · 僖公 · 僖公三十三年 》 —— [ 周 ] 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