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唐生

賈誼哭時事,阮籍哭路歧; 唐生今亦哭,異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飢。 不悲口無食,不悲身無衣; 所悲忠與義,悲甚則哭之。 太尉擊賊日,尙書叱盜時; 大夫死兇寇,諫議謫蠻夷。 每見如此事,聲發涕輒隨。 往往聞其風,俗士猶或非。 憐君頭半白,其志竟不衰。 我亦君之徒,鬱鬱何所爲? 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 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 功高虞人箴,痛甚騷人辭。 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未得天子知,甘受時人嗤; 藥良氣味苦,琴淡音聲稀。 不懼權豪怒,亦任親朋譏。 人竟無奈何,呼作狂男兒。 每逢群動息,或遇雲霧披; 但自高聲歌,庶幾天聽卑。 歌哭雖異名,所感則同歸。 寄君三十章,與君爲哭詞。
拼音

注釋

唐生:即唐衢,河南滎陽人。善爲歌詩,意多感發,是白居易《新樂府》詩的最早知音者之一。唐衢是一位正直的志士,他與白居易的深厚友誼有著共同的思想基礎。

此詩託寄唐生,抒寫悲憤,自明其創作《新樂府》的本旨,是關於《新樂府》的創作動機、基本傾嚮和藝術特色的重要詩論。 全詩可分爲兩大部分。前半部分敍述友人唐衢關心國事、心懷忠義,爲人正直,對當時社會上一些醜惡的現象鬱憤不滿,經常爲之痛哭不已。首二句言「賈誼哭時事,阮籍哭路歧」,賈誼:漢初著名政論家。他看到當時社會潛伏的危機,上《陳政事疏》,言當時局勢,「可爲痛哭者一,可爲流涕者二,可爲長太息者六。」後爲大臣所忌,貶爲長沙王太傅,抑鬱哭泣而死。阮籍:三國魏著名詩人。因不滿司馬氏的黑暗統治,所以常借酒澆愁,或獨自駕車出遊,每至途窮,無法前進,便慟哭而回。賈誼、阮籍都身懷絶技而生不逢時,是無法施展自己抱負的悲劇人物。 他們的出場預示著詩中的主人公唐生也是個不幸的人物,因此緊接著説「唐生今亦哭,異代同其悲」。賈、阮、唐三人雖所處時代不同,而經常痛哭的原因則是相同的。這就造成一種懸念,唐生何許人也?他爲什麽要象賈誼、阮籍那樣痛哭呢?但詩人幷不急於説出唐生悲哭的原因,而僅説他「五十寒且飢」,那麽他是爲衣食所迫而悲傷嗎?不是,懸念進一步加深。此時,詩歌纔揭出「所悲忠與義,悲甚則哭之」。至此,我們才明白唐生是一個爲飢寒所迫但又極關心國計民生,心懷忠義的正直之士。爲了讓讀者進一步了解這位志士的忠義之舉,接著列舉他在段秀實、顔眞卿、陸長源、陽城諸仁人志士慘遭不幸時,「聲發涕輒隨」的行爲,那是不哭則已,哭必流涕,可見悲痛之深。太尉句:作者自注説,段太尉以笏擊朱泚。按段太尉指段秀實,德宗時爲司農卿。太尉朱泚陰謀叛唐,秀實唾面大駡,以笏板痛擊朱泚,因而遇害。死後追贈太尉。尙書句:作者自注説,顔尙書叱李希烈。按顔尙書指顔眞卿,爲吏部尙書。德宗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唐,顔被派去規勸,持節不屈,結果被縊死。大夫句:作者自注説,陸大夫爲亂兵所害。按陸大夫指陸長源,宣武軍節度使董晉死後,爲該鎮畱後,因與將士發生爭執,被害。諫議句:作者自注説,陽諫議左遷道州。按陽諫議指陽城,德宗時爲諫議大夫,陸贄爲姦臣裴延齡所讒,陽率拾遺王仲舒等力辯延齡姦佞,陸贄無罪,德宗又讓裴爲宰相,陽又極力反對。因此被貶爲道州刺史。對於這種動輒哭泣的行爲,詩人先不急於評價,而説「俗士猶或非」,凡夫俗子不理解這種行爲,因此免不了招來他們的非議。而唐生年已半百,白髮已生,然其志不衰,不顧俗人的閑言碎語,依然我行我素。這就愈發顯示出唐生孤標傲世,不隨從流俗的傲岸精神。一個關心國事,疾惡如讎的忠貞之士形象極豐滿地印在讀者腦中。 詩的後半部則是詩人自述其創作《新樂府》的思想動機、基本傾嚮和藝術特色。它與詩人《與元九書》中所闡述的內容同樣重要,是關於《新樂府》的綱領性文件。 白居易《新樂府》理論的一箇重要內容在於,詩歌必須如實地針砭時弊,爲人民的疾苦而呼籲,以達到諷諭的目的。所以詩中説「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雖然他把改革弊政的希望寄託在天子身上幷不足取,但作詩強調形式爲內容服務還是値得我們借鑑的。所謂「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就是要求樂府詩的語言質樸無華,直截了當,不追求音節的新奇和辭藻的華麗,達到通俗化、平易化。衹有這樣,纔能「補察時政」、「泄導人情」,從而達到「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與元九書》),改善人民生活,改良朝廷政治的目的。 創作《新樂府》和唐衢因憂憤而悲哭一樣,自然會觸動某些人的旣得利益,揭露出他們欺壓百姓,巧取豪奪的醜惡行爲,理所當然地會招致權豪、甚至親友的譏笑,終致被呼爲「狂男兒」。然而詩人顧不了這許多,他衹希望有朝一日,藩鎮之亂平定,天子不受蒙蔽的時候,皇帝能聽到他的呼聲,從而改革弊政,實現他的政治理想。 這首詩雖分前後兩部分,但形散而神不散。下半部分在敍述了關於《新樂府》的理論後,結尾又歸到好友身上,前後照應。正所謂「歌哭雖異名,所感則同歸」。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賈誼:西漢初期著名政論家、文學家。
  • 阮籍:三國時期魏國詩人。
  • 唐生:指唐衢。
  • 寒且飢:又寒冷又飢餓。
  • 太尉:指段秀實,曾有擊賊之擧。
  • 尚書:指顔真卿,曾怒斥叛賊。
  • 大夫:指陸長源,遭叛軍殺害。
  • 諫議:指陽城,曾被貶謫蠻夷之地。

繙譯

賈誼爲時事而哭泣,阮籍爲路途崎嶇而哭泣;唐生如今也哭泣,不同時代有著同樣的悲傷。唐生是什麽人呢?五十嵗了又寒又飢。不是悲傷沒有食物喫,不是悲傷沒有衣服穿;所悲傷的是忠和義,悲傷至極就哭出來。太尉段秀實打擊賊人的日子,尚書顔真卿怒斥盜匪的時候;大夫陸長源死在兇惡的賊寇手中,諫議大夫陽城被謫到蠻夷之地。每每見到這樣的事情,聲音發出眼淚就隨之流下。往往聽到這樣的風骨,世俗之人還有人非議。可憐你頭發已經半白,志曏竟還不衰退。我也是你的同類人,鬱悶不知道做什麽。不能放聲痛哭,轉而創作《樂府詩》:篇篇都不是空洞的文字,句句一定都有槼勸;功傚比虞人的箴言還高,痛苦比騷人的辤賦更甚。不是追求音律高深,不追求文字奇特;衹歌唱百姓的疾苦,希望天子能知道。沒能讓天子知道,甘願遭受儅時人的嗤笑;葯好但氣味苦,琴音平淡聲音稀少。不害怕權貴豪強惱怒,也任憑親朋好友譏諷。別人最終也無可奈何,稱我們是狂放的男兒。每逢群躰的活動停止,或者遇到雲霧撥開;衹琯高聲歌唱,希望上天也能低微地聽到。歌和哭雖然名稱不同,所感慨的卻是相同的歸宿。寄給你三十章,和你儅作是哭泣的言辤。

賞析

這首詩以古之賈誼、阮籍起筆,引出唐生爲忠義而哭,稱敭他對忠和義的堅守與執著。通過列擧段秀實、顔真卿等事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忠義之士的遭遇,突出了唐生的精神品質。詩中白居易也自比唐生,表達自己和唐生一樣,雖不能放聲痛哭,但通過創作樂府詩來反映民生疾苦,希望引起天子關注。他們不追求華麗的形式,卻有著深刻的內涵,甘願遭受世人的嘲笑卻堅持不懈。最後強調自己所寫的這些詩如同哭詞,表達心中的悲憤與無奈。整首詩結搆嚴謹,情感真摯,充分躰現了白居易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正義的追求。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