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譯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畫。帳底吹笙,燃香的香氣好似麝香,更無一點塵土隨着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裏人們都老了,人們沿街擊鼓吹簫而行,最後卻轉到農桑社祭祀土地神。燈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陰暗昏沉的烏雲籠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注釋
蝶戀花:詞牌名。原爲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本名《鵲踏枝》,宋晏同叔詞採梁簡文帝樂府《東飛伯勞歌》中「翻階蛺蝶戀花情」句改今名。《樂章集》、《張子野詞》幷入「小石調」,《淸眞集》入「商調」,《太平樂府》注「雙調」,趙德鱗詞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眞記》事。馮正中詞有「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句,名《黃金縷》。趙德鱗詞有「不巻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巻珠簾》。司馬才仲詞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韓澗泉詞有「細雨吹池沼」句,名《細雨吹池沼》。賀方回詞名《鳳棲梧》,李方舟詞名《一籮金》,衷元吉詞名《魚水同歡》,沈會宗詞名《轉調蝶戀花》。以南唐馮正中《蝶戀花·六曲闌干偎碧樹》(一作晏同叔詞)爲正體,此體爲雙調,六十字,前後闋各五句四仄韻,另有變體二種。
密州:龍楡生箋引《欽定大淸一統志·巻一百三十四·〈靑州府·諸城縣〉》:「諸城縣,在府東南二百八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萊州府膠州界四十里,西至沂州府莒州界五十里,南至沂州府日照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安邱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海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日照縣界七十里,東北至萊州府髙密縣界五十里,西北至安邱縣界九十里。本春秋時,魯諸邑及齊琅邪邑地。秦置琅邪郡。漢初置東武縣,爲郡治并領琅邪諸縣,後漢改置琅邪國,於開陽以東武等三縣爲屬。三國魏因之。晉初省琅邪縣,以東武諸縣屬城陽郡,太康十年屬東莞郡。宋以東武縣分屬平昌郡。後魏永安二年,置東武郡兼置膠州。北齊改置髙密郡,仍置膠州省諸縣入之。隋開皇初,郡廢,五年改州曰密州,十八年改東武縣曰諸城,大業初州廢爲髙密郡。唐武徳五年,復曰密州。天寶元年,復曰髙密郡。乾元元年,復曰密州,屬河南道。宋曰密州髙密郡,開寳五年升安化軍節度,屬京東東路。金曰密州,屬山東東路。明洪武元年,始廢密州以縣,屬靑州府。本朝因之。按靑州府屬舊有安東衞,一本從沂州府日照縣分置日照,舊隸靑州後爲沂屬而安東未經改歸。本朝乾隆七年裁衞,以所轄村莊歸入諸城、日照二縣,但計其道里,究與日照爲近,應将安東廢衞列入沂州,附識於此。」
上元:龍楡生箋:「《白六帖》:『正月十五日爲上元。』」
錢塘:此代指杭州城。龍楡生箋引《欽定大淸一統志·巻二百十六·杭州府》:「戰國屬楚。秦置錢唐縣,屬㑹稽郡。漢爲㑹稽郡,西部都尉治;後漢永建四年分屬呉郡。晉及宋齊梁因之,陳禎明元年置錢唐郡,屬呉州。隋廢郡,置杭州,仁夀中置總管府。大業初,府罷,三年改曰餘杭郡。唐武徳四年復置杭州,天寳元年改餘杭郡,乾元元年復爲杭州,屬江南東道。五代時錢鏐建呉越國(鏐都杭州稱西府)。宋仍曰杭州餘杭郡,淳化五年改寜海軍節度,屬西浙路,大觀元年升爲帥府,領兩浙西路兵馬鈐轄,建炎三年以爲行在所,升臨安府爲浙西路治元。至元十三年立兩浙都督府,十五年改杭州路。」
三五夜:卽每月十五日夜,此指上元節。
香吐麝:龍楡生箋引《康熙字典》:「《説文》:『麝如小麋,臍有香。一名射父。』」又引南朝梁·劉孝陵《繁華應令》詩:「腕動飄香麝,衣輕任好風。」
「更無一點塵隨馬」句: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作「此般風味應無價。」謂江南氣淸土潤,行馬無塵。
塵隨馬:龍楡生箋引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句:龍楡生箋:「謂社祭也。《周禮·鼓人》:『以靈鼓鼓社祭。』」此句意謂密州上元節遠遜杭州,衹有在農家社祭時纔有鼓簫樂曲。卻,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作「乍」。
稀:茅維《蘇集》本、毛本作「希」。按,二字通用。
「昏昏雪意雲垂野」句:意謂密州上元節十分冷淸,衹有雲垂曠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上元:即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
- 三五夜:即正月十五日夜。
- 麝(shè):麝香。
翻譯
杭州城的元宵夜,燈火輝煌,明月好似霜一般潔白,照得人好似一幅畫。在帷帳底吹笙,香氣像麝香般散發。更沒有一點塵土隨着馬而來。 寂寞的山城人也已經衰老。擊鼓吹簫,剛進入農桑社祭祀。燈火清冷燈盞稀少,霜露已經降下。昏昏沉沉中,雪意濃厚,烏雲低垂籠罩着郊野。
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杭州元宵景緻,通過寫燈火輝煌、明月如霜、笙香等,營造出了繁華熱鬧的氛圍。下闋寫密州上元的寂寞清冷,與上闋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作者對繁華已逝的感慨和被貶山城的無奈。全詞言語精簡,意境深邃,通過對不同地方元宵景象的描繪,抒發了作者複雜的情感,既有對過去繁華的懷念,也有對現實處境的慨嘆。整體風格既具有豪放之氣,又蘊含着深沉的情感。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