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人影映上窗紗,原來是:有人來摘花。折花,讓他隨便折吧!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誰家!
告訴她:屋檐邊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時候,折高一點;戴的時候,要在鬢邊斜插。
注釋
人影窗紗:倒裝句,謂紗窗映現出一個人影。影,這裏活用作動詞,映照影子的意思。
從:聽隨,聽任。
向:到。
檐(yán)牙:屋檐上翹起如牙的建築物。杜牧《阿房宮賦》:“廊腰縵回,檐牙高啄。”
鬢(bìn)邊斜:斜插在兩鬢。
序
此詞在宋詞中是一首很別緻的作品,它是小令,卻又像一篇短小的散文或特寫,描寫一段生活情景。它打破宋詞多抒發作者主觀情懷的寫法,客觀地描寫人物的活動和心理,做到了生活化、口語化,十分自然。從屋外人影投在窗紗:有人來折花這一簡單的事,生出許多周折和意趣——是誰折花。讓他折去,折花送誰。下片寫詞人所言,語雖淺白卻極精煉——你折那檐邊最好的,並向那折花人建議——插時要鬢邊帶點斜。通過一段生活情景、一個生活細節,表現出詞人的情趣和對生活的熱愛。既吸取了散文小品白描、輕靈的特點,又保持了宋詞的疏淡和“騷雅”
賞析
從詞意看,這首詞的主人公應是一位婦女。起句“人影窗紗”,點明她看見窗紗上映出人影。“是誰來折花?”她心裏想,這是誰來折花呢?她沒有懷疑這人會來幹別的,首先想到的是來折花,則她愛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既然愛花,尤其愛自家的花,當然要護花而不願讓人攀折。但她轉而又想,雖然不知來折花的是誰,可既來折花,想必也愛花,“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那就“折則從他折去”吧。況且“知折去、向誰家?”如果送到愛花、惜花的人家,豈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嗎。上片,寫發覺折花人時的思想活動。
下片承前,寫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體方法。這時,女主人乾脆發話了:“檐牙,枝最佳。折時高折些。”她告訴折花人,靠近屋檐邊的花枝最好,折時要把手伸得高些。從這番話中可知,女主人對家中的花枝多麼熟悉;生怕別的花枝被損害,又是多麼憐愛。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將離去時,女主人還向折花人說道:“須插向,鬢邊斜。”言這些好花最適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只是戴的時候,要斜着插在鬢邊,才更顯得別有風韻。女主人交代別人如此插法,則表明她自己必然是這樣插慣了的,是非常欣賞這種插法的。
詞人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辛棄疾《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下片雲:“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中閒看。”兩首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有頗異其趣的一面:都表現了作者某種童心未泯、熱愛生活的情趣,但一是單純的旁觀者,一是積極的參與者,就富有人情味一端而言,此詞更能貼近生活,因而更能引人入勝。通首皆用通俗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寫得異乎尋常的生動活潑。
蔣捷
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字勝欲,號竹山。先世爲宜興鉅族。宋度宗咸淳十年(西元一二七四年)進士。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遁跡不仕。家居竹山,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元成宗大德間,憲使臧夢解、陸義齋交章薦其才,卒不就,氣節爲時人所重。平生著述以義理、小學爲主,尤工詞,與周草窗、王碧山、張玉田並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故國之思、山河之慟,詞風兼融豪放婉約,以悲凉清俊、蕭寥疏爽爲主,旣無辛派後勁粗放直率之病,亦無姜派末流刻削隱晦之失。詞調時有清新輕快之作,不似時人碧山、玉田詞一味低沉陰暗,尤以造語奇巧之作,於宋季詞壇獨標一格,卓然成家,下啓淸初陽羡詞派。淸劉融齋謂:「竹山詞未極流動自然,然洗練縝密,語多創獲。其志視梅溪較貞,視夢窗較清。劉文房爲『五言長城』 ,竹山其亦『長短句之長城』 歟!」有《竹山詞》(存詞九十餘首)、《小學詳斷》等著作傳世,其中《竹山詞》一巻,收入毛汲古《宋六十名家詞》本、《彊邨叢書》本, 又《竹山詞》二卷,收入渉園影宋元明詞續刊本。淸 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巻八》有傳。
► 94篇诗文
蔣捷的其他作品
- 《 探春令 》 —— [ 宋 ] 蔣捷
- 《 尾犯 · 寒夜 》 —— [ 宋 ] 蔣捷
- 《 玉漏遲 · 傅巖隱木如武林,納浴堂徐氏女子於客樓。其歸也,亦貯之所居樓上,而圖西湖景於樓壁 》 —— [ 宋 ] 蔣捷
- 《 風入松 · 戲人去妾 》 —— [ 宋 ] 蔣捷
- 《 南鄉子 · 塘門元宵 》 —— [ 宋 ] 蔣捷
- 《 行香子 · 舟宿蘭灣 》 —— [ 宋 ] 蔣捷
- 《 一剪梅 · 舟過吳江 》 —— [ 宋 ] 蔣捷
- 《 最高樓 · 催春 》 —— [ 宋 ] 蔣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