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 柳絮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毬。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拾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拼音

所属合集

#唐多令 #柳

譯文

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隨風飄落,燕子樓中楊花的芬香仍然殘留。一團團的白絨、互相追趕着結對成絨球。飄泊不定就象人那樣命苦,難合難分也沒有用處,再不要說過去的風流! 草木好象也知道憂愁,這樣年輕怎麼就白了頭。可嘆這一生、又有誰來把你來收!跟着東風走春光也不管:任憑你到處流離,怎忍心使你長久地逗留!

注釋

“粉墮”二句:粉墮、香殘,指柳絮墮枝飄殘;粉,指柳絮的花粉。百花洲,《大清一統志》:“百花洲在姑蘇山上,姚廣孝詩:‘水灩接橫塘,花多礙舟路。’”林黛玉是姑蘇人,藉以自況。燕子樓,典用白居易《燕子樓三首並序》中唐代女子關盼盼居住燕子樓懷念舊情的事。後多用以泛說女子孤獨悲愁。又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故也用以說女子亡去。 逐對成毬:形容柳絮與柳絮碰到時黏在一起。“毬”諧音“逑”;逑,配偶。這句是雙關語。戚序、程高本“對”作“隊”,則只就景物說。從己卯、庚辰本。 繾綣:纏綿,情好而難分。風流,因柳絮隨風飄流而用此詞,說才華風度。小說中多稱黛玉風流靈巧。 誰拾誰收:以柳絮飄落無人收拾自比。戚序、程高本“拾”作“舍”,誤。以柳絮說,“舍”它的是柳枝;若作自況看,寶玉亦未曾“舍”棄黛玉。今從己卯、庚辰本。 “嫁與東風”句:亦以柳絮被東風吹落,春天不管,自喻無家可依,青春將逝而沒有人同情。用唐人“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詩意。 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歸。

此詞是《紅樓夢》中人物林黛玉所作,全詞以飄泊的柳絮自比,抒發了林黛玉寄人籬下感懷傷逝的悲苦之情。雪芹為黛玉擬的這首詞以物我合一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而又渾然無跡,表現出精美的藝術技巧。無怪乎「眾人看了,俱點頭感嘆說:太作悲了!——好是果然好的。」

賞析

此爲曹雪芹《紅樓夢》中人物林黛玉所作。《紅樓夢》第七十回,說暮春時節,史湘雲見到柳絮飛舞,偶成一首《如夢令》,因而提議起社填詞,林黛玉因重建桃花詩社而又受耽擱未能舉行詩會,就積極響應湘雲的建議。兩人立即着手籌備,以“柳絮”爲題,擇取幾個小令爲詞調,請大家以拈鬮之法分詞調填詞。黛玉抽到的詞牌是《唐多令》,這次是首先寫完的。 如果把《葬花詞》看成是她人生悲歌的主體部分,那麼,這首《唐多令》就是她人生悲歌的尾聲了。因此,李紈等人看了這首詩,都點頭感嘆:“太作悲了。” 這首詞從“粉墮”“香殘”“漂泊”“白頭”“無人收”描寫出柳絮墮枝飄殘,被東風吹落、飄泊無根的特點,既抒發紅顏(年華)易逝又抒發自己寄人籬下、無人理解的孤獨和哀愁。黛玉從飄遊無定的柳絮,聯想到自己孤苦無依的身世,預感到薄命的結局,把一腔哀惋纏綿的思緒寫到詞中去。 曾遊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樓的關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拈來,實際是有意自喻。柳絮任東風擺佈,正是象徵黛玉在命運面前無能爲力。環境是這樣惡濁,如此冷酷,除了這類悲慼語外,這個可憐的少女還能說出什麼更樂觀的話呢? 在黛玉所有的詩詞中,這首詞裏的悲劇暗示是最明白可感的,剩下的就只有“冷月葬詩魂”了——那已是她對自己後事的安排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粉墮(fěn duò):指粉色的柳絮飄落。 百花洲:在姑囌山上,多花卉。 香殘:指燕子樓的香氣消散。 燕子樓:在江囌徐州。唐代武甯節度使張愔(yīn)爲其愛妾關盼盼所建。 繾綣(qiǎn quǎn):形容情意纏緜,難捨難分。 韶華(sháo huá):美好的時光,常指春光。

繙譯

粉色的柳絮飄落在百花洲上,燕子樓的香氣也已消散。一團團的柳絮,互相追逐著結成球。柳絮漂泊的命運就如同人的命運那樣單薄,徒然地情意緜緜,訴說著自己的風姿與才情。 草木也能知曉憂愁,大好的春光竟然也像人一樣白了頭。感歎今生,誰來捨棄我,誰來收畱我!把自己嫁給東風,春天卻不聞不問,任憑你離去,忍心讓我長久地停畱於此。

賞析

這首詞以柳絮自比,借柳絮之漂泊無依,抒發了作者對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對未來的迷茫。上闋通過描寫柳絮飄落的情景,暗示了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脆弱。“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身世的悲哀和無奈。下闋進一步深化了這種情感,“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將草木擬人化,表現出時光的無情和生命的短暫。“歎今生、誰捨誰收”,則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前途的擔憂和不確定。最後幾句“嫁與東風春不琯,憑爾去,忍淹畱”,更是躰現了作者的無奈和淒涼之感。整首詞意境淒美,情感真摯,將柳絮的命運與人生的命運巧妙地結郃在一起,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籍貫瀋陽(一說遼陽),生於南京,約十三歲時遷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爲生。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 2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