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 · 九歌 · 其一 · 東皇太一

· 屈原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 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 陳竽瑟兮浩倡。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拼音

所属合集

#楚辭全集

譯文

吉祥日子好時辰,恭敬肅穆娛上皇。 手撫長劍玉爲環,佩玉鏗鏘聲清亮。 華貴坐席玉鎮邊,滿把香花吐芬芳。 蕙草裹肉蘭爲墊,祭奠美酒飄桂香。 高舉鼓槌把鼓敲,節拍疏緩歌聲響, 竽瑟齊奏樂音強。 羣巫嬌舞服飾美,香氣四溢香滿堂。 衆音齊會響四方,上皇歡欣樂安康。

注釋

九歌:《楚辭》篇名。原爲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 東皇太一:天神名,具體是何種神祇,歷代學者說法不一。 吉日:吉祥的日子。 辰良:即良辰。 穆:恭敬肅穆。 愉:同“娛”,此處指娛神,使神靈愉快、歡樂。 上皇:即東皇太一。 珥:指劍柄上端像兩耳突出的飾品。 璆(qiú):形容玉石相懸擊的樣子。 鏘:象聲詞,此處指佩玉相碰撞而發出的聲響。 瑤席:珍貴華美的席墊。瑤,美玉。 玉瑱(zhèn):同“鎮”,用玉做的壓席器物。 盍(hé):同“合”,聚集在一起。 瓊芳:指赤玉般美麗的花朵。瓊,赤色玉。 蕙:香草名,蘭科植物。餚蒸:大塊的肉。 藉(jiè):墊底用的東西。 椒漿:用有香味的椒浸泡的美酒。 枹(fú):鼓槌。 拊(fǔ):敲擊。 安歌:歌聲徐緩安詳。 陳:此處指樂器聲大作。 浩倡:倡同“唱”;浩倡指大聲唱,氣勢浩蕩。 靈:楚人稱神、巫爲靈,這裏指以歌舞娛神的羣巫。 偃蹇:指舞姿優美的樣子。 姣服:美麗的服飾。 芳菲菲:香氣濃郁的樣子。 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種音調。 繁會:衆音匯成一片,指齊奏。 君:此處指東皇太一。

這是《九歌》的開首篇,是祭祀東皇太一的祭歌。全詩自始至終只是對祭禮儀式和祭神場面的描述,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春神東皇太一的敬重、歡迎與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賜福人間,給人類的生命繁衍、農作物生長帶來福音。此詩篇幅雖短,卻層次清晰,描寫生動,場面隆重,氣氛熱烈。

賞析

《九歌·東皇太一》作爲《九歌》的開首篇,在全詩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與意義。雖然自東漢王逸以來,歷代注家對東皇太一是天神的說法,並無歧異之見,然而它究竟是什麼神,卻諸說不一。《星經》記載:“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莊子·天地篇》雲:“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太者,廣大之名。一以不二爲稱,言大道曠蕩,無不制圍,囊括萬有,通而爲一,故謂之太一也。”《漢書·郊祀志》曰:“天神貴者太一。”“皇”是最尊貴的神的通稱,“太一”在楚人中是東方最尊貴的天帝之神。《文選》唐五臣注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云東皇。”認爲東皇太一是東帝;洪興祖《楚辭補註》與朱熹《楚辭集註》皆承襲其說,何焯《義門讀書記》與馬其昶《屈賦微》則認爲是戰神;聞一多又以爲是伏羲;還有以爲太乙、齊國上帝的,不一而足。 其實,“太一”在屈原時代並不是神,它在“東皇太一”中不可能充當神的稱謂;而“東皇”,由於先秦時代的東——春對應等關係,表明了它乃是春神的指稱。在沒有更確鑿材料發現之前,“東皇太一”應是春神的說法可以成立。至於“太一”,在這裏的含義是始而又始,象徵起始與開端。 詩一開首,先交待祭祀的時日——因是祭春神,故時日當在春天。選擇春日的吉良時辰,人們準備恭恭敬敬地祭祀上皇——春神——東皇太一,讓其愉悅地降臨人世,給人間帶來萬物復甦、生命繁衍、生機勃發的新氣象。主持祭祀的主祭者撫摸長劍上的玉珥,整飭好服飾,恭候春神降臨。開頭四句,簡潔而又明瞭地寫出了祭祀的時間與祭祀者們對春神的恭敬與虔誠。 繼而描述了祭祀所必備的祭品:瑤席,玉瑱,歡迎春神的楚地芳草以及款待春神的佳餚美酒。這一切,配合着繁音急鼓、曼舞浩唱,告訴人們,春神將要降臨了。整個祭祀氣氛開始進入高潮。 末尾四句,是全詩的尾聲,也是祭祀的高潮——春神於此時降臨了。“偃蹇兮姣服”——是春神美妙動人的舞姿與外表,“芳菲菲兮滿堂”——是春神帶來的春的氣息與氛圍。歡迎祈盼的人們於是鐘鼓齊奏、笙簫齊鳴,使歡樂氣氛達到最高潮。末句“君欣欣兮樂康”,既是春神安康欣喜神態的直接描繪,也是祭祀的人們對春神降臨所表露的欣喜心態。 全詩篇幅雖短,卻層次清晰,描寫生動,氣氛熱烈,給人一種既莊重又歡快的感覺,充分表達了人們對春神的敬重、歡迎與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賜福人間,給人類的生命繁衍、農作物生長帶來福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東皇太一:天神,是屈原《九歌》中所祭祀的最高天神。
  • :恭敬。
  • 玉珥:玉製的耳飾。
  • 璆(qiú)鏘:佩玉相擊聲。
  • 琳琅:美玉名。
  • 玉瑱(zhèn):玉製的鎮壓坐席的器具。
  • 盍(hé):何不。
  • 蕙餚:以蕙草包裹的佳餚。
  • :進獻。
  • 蘭藉:用蘭草墊底。
  • 揚枹(fú):舉起鼓槌。
  • 浩倡:大聲唱。
  • 偃蹇(yǎn jiǎn):形容巫師優美的舞姿。

翻譯

吉祥日子好時光,恭敬地娛樂天神東皇太一。手撫着長劍上的玉珥,身上佩玉發出璆鏘、琳琅的聲響。美玉裝飾的席子啊,玉鎮壓住坐席。何不手持瓊枝來供奉芳香。以蕙草包裹的佳餚啊放在蘭草墊底上,獻上桂酒和椒漿。高舉鼓槌啊輕輕敲打鼓,節奏稀疏緩慢啊輕聲歌唱。陳設竽瑟啊放聲歌唱。神靈舞姿優美啊穿着華美的服飾,菲菲的香氣啊充滿大堂。五音紛繁啊交織在一起,上皇啊欣然快樂又安康。

賞析

這首詩是對東皇太一的祭祀之歌。詩中通過對祭祀場景、祭品、樂舞等方面的描寫,營造出一種莊嚴、神祕而又熱烈的氛圍。開頭強調了吉日良辰,表現出對祭祀的鄭重。對各種美玉、精美物品、佳餚美酒的描述,顯示了祭祀的隆重和豐盛。樂舞的描繪則增添了神聖歡樂的氣息。整首詩以華麗的語言和豐富的意象,展現了古人對天神的崇敬和祈求福祉的渴望,具有濃郁的楚地文化特色和宗教色彩。

屈原

屈原

屈平,字原,通常稱爲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 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