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君軒記
所属合集
注釋
序
註釋
無特別難以理解需要註釋的詞語。
翻譯
竹子作爲一種植物,難道不是草木中具有獨特操守的嗎?它羣生卻不相互倚靠,內中空虛卻能堅守節操,可折斷卻不可彎曲,歷經寒暑卻不改變它的顏色。以至於在煙霧籠罩的早晨和細雨飄灑的傍晚,枝頭空曠而葉子上聚成水滴,它迎風弄月,形態有百般變化,從那淇水、澳水旁的千畝竹林,到小庭院、幽僻臺榭的三竿兩竿竹子,都讓人觀賞後,覺得它氣概軒昂而高遠,深沉而內斂,清冷而純淨,汲取它而無窮盡,賞玩它而不容褻瀆。它超脫俗世的情致,以及不可屈服的氣節,和君子最爲接近,所以君子選取它。 古時的君子,他們追求的道大概各有不同,但他們相同的地方,就在於超脫俗世的情致和不可屈服的氣節罷了。他們觀察事物,看到類似這樣的便會感到快樂,他們創造事物,做到如此纔會感到滿足。像屈原對於香草,陶淵明對於菊花,王子猷對於竹子,玩賞不夠就加以詠歎,詠歎不夠那這事物就好像爲這人所專有,這難道只是有所寄託而已嗎!他們對於這幾種事物,一定在言語之外有相互契合之處。善於畫竹子的人也是這樣。他們唯獨能看到竹子的本質,而徑直將自己胸中瀟灑的情致、剛勁正直的氣息,都寄託在畫中。他們所描繪的,就是他們所觀察的;他們所觀察的,就是他們所蓄積的。物我之間沒有間隔,而道與技藝合爲一體,與自然相契合而不知道爲什麼會這樣。所以古代擅長畫竹子的,也大多是有高尚情致和剛直氣節的人。比如宋代的文與可、蘇軾,元代的吳仲圭就是這樣。觀察喜愛竹子的人的胸懷,可以知道畫竹子的人的胸懷;知道畫竹子的人的胸懷,那麼喜愛畫竹子的人的胸懷也可以知道了。 日本的川口國次郎先生,淡泊而有見識度量,擅長繪畫之事,尤其喜愛墨竹。曾經收集元代吳仲圭、明代夏仲昭、文徵仲等諸家畫的竹子,建造屋子來供奉它們,命名爲「此君軒」。他對竹子的喜愛極其深厚,而蒐羅也極其專注,若不是他的志向氣節意態氣度符合古代君子,又怎麼能這麼契合於此呢!我聽說川口先生居住的地方,在備後的國家,三原的城邑,被山海環抱,是松竹所叢生的地方。先生悠然地生活在其間,遠看林木,近看圖畫,一定會對我所說的話有所體會,他既然囑託我寫這篇軒記,於是我寫下來詢問他,可惜不能隨先生在那裏,並且每日與吳仲圭、文徵仲等賢能之人遊玩,也和竹子游玩了。壬子年九月。
賞析
這篇文章圍繞竹子展開論述,體現了竹子的高尚品質和君子的氣節之間的聯繫。文章先是對竹子的特性進行讚美,如中空有節、不畏寒暑等,強調其代表的獨特操守,這與君子的高尚品德相呼應。通過列舉古代君子對於香草、菊花、竹子等的喜愛,指出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寄託。接着提到善畫竹者通過畫作表達內心的瀟灑與剛直,且古代畫竹出色的人往往也是有高尚氣節之士。然後描述川口國次郎先生對墨竹的喜愛以及其收藏畫作並命名「此君軒」,突出其品味和境界。最後提到先生居住環境與竹子的聯繫,展現出一種相得益彰的情境。整篇文章將竹子的形象與君子的品格緊密結合,文辭優美,富有韻味,表達了作者對高尚品德和藝術境界的追求與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