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還陸渾別業

洛陽城裏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 旦別河橋楊柳風,夕臥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 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拼音

所属合集

#清明 #寒食

譯文

洛陽城裏,花兒已經開得如雪一般鋪天蓋地,而陸渾山中的花兒,如今纔開始發芽。 早上剛剛辭別了河橋那掠過楊柳吹來的風兒,晚上又臥在這伊川桃李間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鮮的時候。在寒食節裏,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間的老人安居樂業,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注釋

陸渾:地名,在今河南嵩縣。別業:即別墅。 楊柳:柳與留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復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葉春、鬆醪春、燒春等。 野老句:據《藝文類聚》所引皇甫謐《帝王世紀》,在帝堯的時候,天下太平,百姓無事。有一位老人年八十餘,擊壤於道中。看見他的人感嘆帝堯之德,聽見了反駁道,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辛苦勞作而衣食無虞,這跟堯有什麼關係,他對我有什麼恩德呢?

《寒食還陸渾別業》是唐朝詩人宋之問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此詩首先描寫了寒食節裏洛陽城和陸渾別業兩地的花兒盛開的情況,接下來描寫了詩人對洛陽春光的留戀,並且透出了臥賞山莊春夜美景的愜意,然後對比伊川的春意美景和此時陸渾別業的酒水,寫出了自己願作一名老人歌頌這太平盛世的心願,最後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悅之情及對官場留戀。全詩語言清新,格調優美。

賞析

起二句緊扣題目,謂值此寒食清明節候,洛陽城中已是繁英飄蕩、繽紛如雪,而陸渾山中則花始綻放。其意並不在說明城中與山中氣候景物之異,而是表現詩人追隨春天的腳步,從城裏轉向山中尋覓春光的濃厚興趣,和對春天由洛陽轉至山中這一發現的詩意感受。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對照此詩首二句,可見宋之問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並發現了春之轉移這一詩材詩境,只不過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詩意感悟,近乎宋詩的表現理趣;而宋之問的這兩句詩則僅客觀展示這一現象,而將自己的感受含蓄於詩中而已。“今始發”,則山中春光方興未艾,正可盡情享受,開啓下文。 三、四兩句緊扣題內“還”字,寫自己清晨從洛陽出發,晚上已在陸渾別業。這點意思如果直白道出,則根本不成其爲詩。詩人不說“早發洛陽”“夕至陸渾”,而說旦別河橋”“夕臥伊川”,這一“別”一“臥”,不僅表達了對洛陽春光的留戀,而且透出了臥賞山莊春夜美景的愜意與喜悅。將洛陽與陸渾改成“河橋”與“伊川”,也使乾巴巴的地名有了具體可感的形象和詩意。尤爲出色的是在“旦別河橋”與“夕臥伊川”之下分別綴以“楊柳風”和“桃李月”這兩個全新的組合意象,不僅生動地展示了洛陽繁花飄雪之後“春風楊柳萬千條”的幕春景象和陸渾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而且由於用“楊柳”來形容“風”,用“桃李”來形容“月”,讀者彷彿能聞到這“風”中飄送的楊柳的氣息,這“月”下散發的桃李的芳香,造語新穎,意象優美。上下兩句,對仗工整,又一氣呵成,顯得特別流麗圓轉。兩句詩就像是兩幅情調意境很美的圖畫,完全可以用它們來作爲兩幅畫的題目。音調的婉轉流暢、圓轉自如也同樣非常突出。可以說兼有詩境美、繪畫美和音樂美。雖不像“桃李春鳳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那樣凝練概括,但自有一種天然的風韻和流走的意致。 第五句用頂針格,重複上句“伊川桃李”,以突出陸渾山中春色正濃,蟬聯中有流走之勢。第六句點明“寒食”節令,應上“桃李正芳新”,並渲染春酒又正新熟。不但春色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花香之外更兼酒香。一“正”一“復”,相互勾連呼應,傳達出一種顧盼神飛的神情意態。 七、八兩句,以陸渾山中風物之美、生活之愜作收。“野老”指當地居民,也可兼包詩人自己。謂處此山中人無異於堯舜太平盛世的百姓,當酣歌一曲,終老此地。這個結尾,不無歌詠昇平的意味。但話說得很藝術,很富詩情,並不是硬貼上去的頌聖尾巴,與全詩的內容風格也比較統一。武后統治時期,統治集團內部儘管矛盾鬥爭不斷,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詩人所歌詠的“太平”,並非純粹的粉飾之詞。 全篇的突出特點是風調的自然流美。清新流麗的語言,一氣流走的格調,圓轉如珠的韻律,和貫串全詩的濃郁的春天氣息,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宋之問

宋之問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 ► 20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