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貞元十一年五月初二,我韓愈往東回故鄉。初七,我從潼關出來,在黃河南面休息待渡。當時剛剛離開長安,有生不逢時的感嘆。我看到路上有用籠子裝着白色的烏鴉和白色的鸜鵒往西走的人,一邊走一邊在路上喊着:“某地某官派使者進獻給皇上!”來來往往的行人都把路讓開,沒有人敢正面看他。
我由此而私下爲自己覺得悲哀:有幸生在天下太平的時候,繼承了先人的遺產,沒用過兵器和農具,不知道征戰固守和耕耘收穫的辛苦,讀經書、寫文章,從七歲到現在,一共已經二十二年了。我的行爲不敢違背道義,家居讀書的時候,想着古往今來的事情,也只記住其中一兩件最重要的。我到吏部去參加選拔考試,和很多人一起參加博學宏辭科的選拔考試,卻無法名列舉薦的文書之上,不能與小官吏同上朝堂,得以瞻仰皇上的光明。現在這兩隻鳥,只因爲羽毛不一般,而不是有道德有智謀、可以讓人徵求意見、幫助朝廷教育統治百姓的人,卻反而得到提拔推薦,榮耀如此。所以我作這篇賦來爲自己悲悼,並且闡明:那些有時運的人,即使只有小小的長處也一定能成爲達官顯貴,而沒有時運的人,就算有一連串的優點也沒有地方容納。這篇賦是:
我回到哪兒去呀!我將在行動以後再思考。如果的確不足以讓自己生活下去,哪裏有飯吃我就到哪裏去。出了京城的門就往東飛快地走,頂着白天強烈的陽光,我時不時流着淚回頭看,感嘆西邊離開長安的道路是多麼漫長。走過潼關,我坐下來休息,看見黃河的流水澎湃奔流;感觸於那兩隻鳥無知卻正蒙受皇上的恩寵,想到自己被斥退和兩隻鳥被寵愛完全不同的境遇,心裏更加煩悶不安,它們的內在有什麼美好的地方?只不過是靠外表美麗而自鳴得意。我一生的命運艱難阻塞,連這兩隻鳥都比不上;我四處漂泊,連續十年沒有安定的住所;屈辱地吃飽飯的時候都寥寥可數,更何況被榮耀地列名於推薦文書之上呢?現在的時俗就喜歡賢人,哪裏有人說我這個人不笨呢?當年殷高宗在晚上睡夢中得到賢良的輔佐;在這個賢人的周圍,哪裏有什麼人預先引薦他?他實在是得到了上天的認同和幫助。在時運沒有到來的時候,有時候帝皇賞識和左右關說兩方面的追求都達不到目的;即使是挨家挨戶的去宣揚自己,也只能招來錯誤和麻煩。
大概上天生下我,也還是希望我在人世間有所作爲;我爲什麼不跟與古人相匹比,而獨獨爲自己得不到官位而惆帳呢?我想那些得到了官職卻無法勝任的人,是鬼神的戲弄;幸好我的年紀還沒到暮年的地步,大可不必羨慕這一類人。
注釋
賦:古代文體的一種,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通常以寫景敘事,抒情說理。
貞元十一年:795年。貞元,唐德宗年號。
五月戊辰:貞元十一農曆五月初二。
東歸:往東回故鄉。
癸(guǐ)酉:貞元十一農曆五月初七。
潼(tóng)關:在今陝西華陰縣。
息:指停留河邊待渡。河之陰:黃河之南。山南、水北爲陽,山北、水南爲陰。
去:離開。
見行:《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作“行見”。行,道路。鸐鵒(qúyù):一作“鴝鵒”,鳥名,即八哥。烏和鴝鵒都是全身黑色的鳥,因此把羽毛純白的烏和鴝鵒作爲祥瑞之物獻給皇帝。據《舊唐書·德宗紀》記載“(貞元十一年)六月,河陽獻白烏。”西:向西。
號(háo):叫喊。
某土之守某官:語出《禮記》,意爲太天下的土地都是皇帝一人所有,某地的長官是代替皇帝管理、守護這塊土地的。
使使者:前一個“使”是動詞,指派遣,後一個“使”是名詞。使者,即差人。
東西行者:向東或向西走的人。
莫敢正目:不敢正面看進貢鳥的人。莫敢,不敢;正目,正面看。
因:於是。竊:私下裏。
先人:祖先,包括父親。遺業:遺留的產業。
識:一作“職”。干戈:兵器。耒耜(lěisì):翻土用的農具。勤:苦。
行己:自己的行爲。有愧:這裏指違背。道:道義。
19閒居:獨居,指家居讀書。故:事情。
僅:無幾,差不多。志:同“識”,指銘記。
舉:提拔。有司:指官府。
百十:或作“百千”,誤,因爲貞元九年應博學宏辭科的只有32人。偕進退:《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作“偕進偕退”。偕,偕同,一起;進退,指參加博學宏辭科的選拔考試。
曾:竟。不得名薦書:《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作“不得名於薦書”,不能名列於推薦做官的文書之中。名,列名;薦書,推薦做官的文書。
齒於下士:與卑職小吏相併列。齒,並列;下士,低職官吏。
承顧問:輔佐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贊:輔佐。教化:教導感化。
蒙:受到。採擢(zhuó):引進提拔。
光耀如此: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昌黎集》注:此下諸本有“可以人而不如鳥乎”一句。按:觀後雲“庶無羨於斯類”,則此句乃妄人謬贅也。篇末注載歐陽文忠讀李習之《幽懷賦》一段。公自雲:“庶無羨於斯類”。歐陽子豈讀之未終耶?
悼:悲傷。
遭時:即遇時。
達:顯達。
累善:積累善行。容:納用。
既行而後思:事已做過,再來思考。此與“三思而後行”恰好相反,是作者的激憤之詞。
誠:實在。自存:自我生存。
苟:如果。其:指我。
國門:國都的門。東鶩(wù):東馳,指快速東歸。鶩,馳,快走。
觸:頂着。隆景:指日光強烈。隆,程度深;景,同“影”。
西路:西出長安之路。羌(qiāng):發語詞,無義。永:長。
坐息:休息。
黃流:黃河。
方:剛剛。入幸:進入皇宮得到皇帝的寵幸。幸,到皇帝的寵幸。
進:二鳥之進幸。退:自己之退黜。殊異:不同。
懷之耿耿:耿耿於懷。耿耿,憂慮不安的樣子。
中心:心中。何嘉:有什麼值得稱許的地方。
外飾:鳥的羽毛。逞:誇耀。
湮厄(yānè):阻塞艱困。湮,塞;阨,同“厄”,阻隔,險阻。
曾:豈。
汩(gǔ)東西與南北:四方奔走求食。汩,水流的樣子,比喻人的奔走。
恆:通“亙”,持久。不居:不得安居。
有數:指次數少。
榮名:朱熹作“策名”,這樣與“薦書”重複,且如姚範:“言飽食不可數得,況於與薦書之榮名乎?”故擬作“榮”爲宜。
時所好(hào):時世所喜愛的。時,時俗。
庸有:豈有,哪有。庸,哪裏。
殷之高宗:殷高宗武丁。
良弼(bì):此指傅說。弼,輔佐。宵寐(mèi):夜晚睡覺。相傳武丁夜夢得名叫傅說的聖人,於是描繪其形貌,到處訪求。後來在傅巖(今山西平陸東)找到他,便任用他爲相。
孰左右者爲之先:本自《漢書·酈食其傳》:“沛公吾所願從遊,非爲我先。”左右,皇帝身邊的大臣或親近的人。爲之先:預先引薦。
信:實在。天同:上天的贊同。神比:神靈的幫助。比,輔佐。
兩求:指得到帝皇賞識和左右關說。莫致:不能得達。致,達到。
家到而戶說:挨家挨戶地宣傳。
尤:過失,過錯。速累:招致憂患。速,招致;累,麻煩。
期:希望。下地:與上句“上天"對應,即人間。
盍(hé):何不。求配於古人:跟傳說一類古賢人相匹比。配,匹比;古人,指上文的傅說。
獨:何獨。怊悵(chāochàng):悲傷失意的樣子。怊,悲憤。無位:無官位。
惟得之:指官位。惟,句首語氣詞。之,代詞,指官位。不能:指無才力,不能追配古人。
戲:戲弄。
未暮:未到暮年。
庶:庶幾,連詞,表示在上述的情況之下才能避免某種後果或實現某種希望。斯類:這一類人,指二鳥一一類竊據職位而無實用的人。
賞析
此賦的開篇,作者便感慨而言“吾何歸乎?”這是行路艱難、四顧茫然的沉重嘆息。“誠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從之”,。這是他無可奈何的選擇:哪裏能混得一碗飯吃就到哪裏去。他“時返顧以流涕”,思索着不能“達於天子”的原因,吞嚼着十年奔走干謁的辛酸苦辣之味,就像河水破堤而出,像積薪一點即燃。韓愈目睹二鳥“蒙恩而入幸”的情景,內心受到強烈的刺激,所謂“增餘懷之耿耿”於是不能不發爲悲憤不平之鳴。他在賦辭中一氣貫注而下,與序文互爲補充,表達了三層意思。
其一,以鳥之進與己之退相對比,感慨自己“曾二鳥之不如”。二鳥,只不過是天子的玩物,只不過以美麗的羽毛而得到了“採擢薦進”。相比之下,韓愈感嘆自己“石東西與南北,恆十年而不居,辱飽食其有數,況榮名於薦書。”十年來到處奔走干謁,沒有安定的居處,甚至很少能吃上一頓飽飯,結果仍不能登名於推薦作官的書信之中。這段自悲自憐的話,訴說的是他在長安十年的實際生活狀況。他干謁權貴的書信中,也總是不惜筆墨渲染,把自己說得可憐之極。這無非是請求“有力者”能哀其窮,以“一舉手一投足之勞”挽救他於“窮餓之水火”。因而他在賦中訴其窮窘之境,也是委曲地詰問薦官:難道一位飽學之士反不如二鳥值得推薦嗎?
其二,以二鳥喻“小善”而達者,並以這種人的“遭時”與自己的“不遭時”相對比。所謂“小善”者,也就是隻有小技的人,他在《進學解》中曾以反語譏諷當時科舉“佔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的情況。這些“小善”者,就像二鳥徒有外表的羽毛之類,“非有道德智謀、承顧問、贊教化者。”所以他們“得之而不能”,雖然得到官位卻不能勝任。言外之意,韓愈自許爲“有道德智謀、承顧問、贊教化者”,他在序中已誇耀自己“讀書著文,自七歲至今,凡二十二年”;他在《上宰相書》中,也總是以自己“所學皆聖人之書”來“求知於天下”。可是他卻“累善無所容焉”,得不到賞識和任用。對於小善者“遭時”而累善者“不遭時”的原因,韓愈認爲就在於薦官不能賞識賢人。他們寧肯“採擢薦進”無用的二鳥,卻不肯救有才之士於水火泥塗,他們寧願薦“小善”之人,卻不能舉“累善”之士。所以韓愈感嘆:“時所好之謂賢,庸有謂餘之非愚”。
其三,求配於古人,而不羨於“斯類”。經過兩層“進退之殊異”的對比,作者渲泄了胸中的不遇時之感。至此,筆鋒一轉,另闢新意。這就是自信“上天之生餘,亦有期於下地”,也即“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思。他舉出殷高宗夢見傅說,後來果然得到傅說爲良相的典故,說明一旦時機到來,不依靠什麼人來吹噓,全憑天神的意思,就可以來到皇帝的身邊。而我現在所以“家到而戶說”都不能“榮名於薦書”,只是因爲“時運之未來”。所以作者最後以自矜自負的語氣寫道,我要求配於古人,不必因暫時無位而憂愁,“幸年歲之未暮,庶無羨於斯類”,我還年輕,不必羨慕那無知的二鳥和無能的“小善”者。
此賦序文以敘述爲主,而正文以抒情爲主,二者互爲表裏,通過作者“不遇時”的感慨,反映了當時權貴重視玩物、而埋沒人才的社會現象,也體現了韓愈在求取功名時無以自存的可憐地位,以及爲求得飽食和官位而到處干謁的可悲境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既行而後思:這是說自己爲生活所迫,先行動(出發)然後才深思前路。
-
自存:維持自己的生存。
-
出國門而東鶩:出國門:走出國都之門 ;東鶩:向東疾行。
-
隆景:指強烈的日光 ,景: 通「影」,日光。
-
西路之羌永:羌永:長遠。意思是西行的道路是那樣漫長。
-
窺黃流之奔猛:看到黃河水奔騰洶涌。 窺:看 , 黃流:黃河水。
-
幸:寵幸,這裏說鳥被人所寵 。
-
殊異:差別很大,文中指自己與二鳥在境遇方面的巨大差異。
-
耿耿:形容心中難以排遣的憂慮或不安 。
-
外飾焉是逞:只圖外表好看。外飾:外表裝飾; 逞:炫耀,滿足。
-
湮厄:湮(yān):沉淪 , 厄:困厄。意爲窮苦艱難。
-
汩東西與南北:汩(gǔ):這裏是不安定、四處漂泊的意思。說自己多年來在東西南北各地漂泊。
-
不居:不能安居。
-
辱飽食其有數:有愧於能吃飽飯也只是偶然的機會。 辱:謙詞,有愧於;數:命運,氣數 。
-
薦書:推薦人才的文書。這裏說憑藉推薦而獲得名聲。
-
高宗:殷高宗武丁,商朝明君。
-
良弼:賢能的輔臣,這裏指傅說(yuè) 。殷高宗夜夢得賢才,後找到傅說,任爲國相。
-
左右者爲之先:意思是誰先向殷高宗進言提及傅說呢 。
-
信天同而神比:相信是上天的旨意和神靈的旨意相同(才使殷高宗得傅說 )。 比:相同,一致。
-
兩求而莫致:指人才和君主雙方都在尋求,卻不能如願。
-
尤:責怪。
-
速累:招來災禍。 速:招致 。
-
怊悵(chāo chàng):惆悵、失意。
-
無位:沒有職位,指不被任用 。
-
斯類:這類(指二鳥)
翻譯
我該歸向何處呢!我將在已經出發之後再來思索。我的才能實在不足以維持自身的生存,只要有口飯吃就跟着去。走出國都的東門向東疾行,頂着那烈日的強光;不時回頭眺望而傷心流淚,想到西行的路途是多麼漫長。經過潼關就坐下來休息,看到黃河水奔騰洶涌;感慨這兩隻鳥這麼沒有靈智,卻正蒙受恩寵而被關進籠子得以到宮廷。自己與它們處境如此不同,這讓我心中一直滿是愁悶;這鳥的內心有什麼美好呢?只不過是依靠外表在顯露罷了。我一生困厄不順,竟連兩隻鳥都比不上嗎?多年來在東西南北四處漂泊,整整十年都沒能安定安居;有愧於能偶爾吃飽飯,更何況憑藉薦書獲取榮耀名聲呢;當下世人所喜好的才被認爲是賢能,怎能有人說我不愚蠢?從前殷高宗武丁,在睡夢中得到賢能的輔臣傅說;可又是誰先向他提及傅說的呢?相信這是上天的旨意與神靈的意願相同。等到時運沒有到來之時,可能雙方都在尋求卻不能實現。即使對每家每戶去說也無濟於事,到最後只能是自招責怪與災禍。
上天既然生下了我,也希望我能在人間有所作爲;爲何不追求配得上古代賢人的作爲,卻獨自因沒有官位而惆悵失意呢?想有所收穫卻無法得到,好像被鬼神戲弄;幸好年紀還不算老,但願自己今後不要像羨慕這兩隻鳥一樣去羨慕那些無能卻得寵之人。
賞析
《感二鳥賦》是韓愈早期作品,以小見大,借物抒情,作者圍繞兩隻鳥得寵入皇宮一事抒發自己的感慨。開篇展現出作者的迷茫與漂泊境遇,「吾何歸乎!吾將既行而後思」寫出啓程時的迷茫無助。文中將自己的困苦處境與二鳥蒙恩受寵進行鮮明對比,「感二鳥之無知,方蒙恩而入幸;惟進退之殊異,增餘懷之耿耿」凸顯內心的不平與惆悵。
通過回顧歷史殷高宗得傅說之事,作者感慨時運未到、人才難遇的無奈。同時文中也有對自我命運的反思,在情感上,有憤懣、有無奈、有不甘 ,情感複雜而深沉。從文字風格上,文章言辭質樸,卻能有力地抒發內心複雜情感,體現了韓愈早期散文中對自我處境和人生思考的獨特表達,爲後來其散文創作風格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