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曠論學

· 劉向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爲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拼音

所属合集

#勸學篇

譯文

晉平公對師曠說:“我今年七十歲了,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爲什麼不把燭燈點燃呢?” 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人戲弄國君的行爲呢?” 師曠說:“雙目失明的我怎麼敢戲弄君主呢?我聽說,少年時喜好學習,如同初升太陽的陽光一樣燦爛;中年時喜好學習,如同正午太陽的陽光一樣強烈;晚年時喜好學習,如同拿着火把照明,點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個更好呢?” 晉平公說:“說得好啊!”

注釋

晉平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 於:向。 吾:我。 師曠:字子野,春秋時期晉國樂師。他雙目失明,仍熱愛學習,對音樂有極高的造詣。 恐:恐怕,擔心。 暮:本來是“天晚”的意思,這裏指“晚”的意思。 何:爲什麼。 炳燭:點燭,當時的燭,只是火把,還不是後來的燭。 安:怎麼,哪。 戲:作弄,戲弄。 盲臣:瞎眼的臣子。師曠爲盲人,故自稱爲盲臣。 臣:臣子對君主的自稱。 聞:聽說,聽聞。 而:表並列,並且。 陽:陽光。 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點上燭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個好呢? 孰與:相當於“……跟(與)……哪個(誰)怎麼樣?”。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善哉:說得好啊! 善:好。 日出之陽:初升的太陽,早晨的太陽。 日中之光:正午(強烈)的太陽光。 好:愛好。 爲:作爲。 少:年少。 欲:想,想要。

《師曠論學》,出自《說苑》,該書說的是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的道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師曠:春秋時晉國樂師。他雙目失明,仍熱愛學習,對音樂有極高的造詣。
  • 晉平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
  • 炳燭:點燭。炳,光明,顯著,點、燃。(此處「炳」讀 bǐng)

翻譯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爲什麼不點上蠟燭呢?」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卻戲弄他的君主的呢?」師曠說:「雙目失明的我怎麼敢戲弄君主呢!我聽說,少年的時候喜好學習,如同初升太陽的陽光一樣;壯年的時候喜好學習,如同正午太陽的光芒;老年的時候喜好學習,如同點上蠟燭的光亮。點上蠟燭和在黑暗中走路相比,哪個更好呢?」平公說:「說得好啊!」

賞析

這篇短文通過晉平公與師曠的對話,闡述了學習與年齡無關,任何時候學習都不晚的道理。師曠以日出之陽、日中之光、炳燭之明作比喻,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不同年齡段學習的特點和意義。晉平公從開始的疑慮到最終的贊同,反映了他對學習態度的轉變。文章簡短精煉,卻寓意深刻,富有啓發性,強調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至今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劉向

劉向

西漢沛人。本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劉歆之父。治《春秋穀梁》,以陰陽休咎論時政得失,屢上書劾奏外戚專權。宣帝時,任散騎諫大夫給事中。元帝時,擢爲散騎宗正給事中。後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專權,議欲罷退之,被譖下獄。成帝即位,得進用,更名向,遷光祿大夫,官至中壘校尉。校閱中祕羣書,撰成《別錄》,爲我國目錄學之祖。有《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 5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