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三

來書雲:“所喻知行並進,不宜分別前後,即《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之功,交養互發,內外本末一以貫之之道。然工夫次第,不能無先後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湯乃飲,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見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釐倏忽之間,非謂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雲“交養互發、內外本末一以貫之”,則知行並進之說無復可疑矣。又云“功夫次第,不能不無先後之差”,無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說,此尤明白易見,但吾子爲近聞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後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後知,豈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惡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後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險夷,必待身親履歷而後知,豈有不待身親履歷而已先知路岐之險夷者邪?“知湯乃飲,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無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謂不見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謂“此亦毫釐倏忽之間,非謂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說,則知行之爲合一併進,亦自斷無可疑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傳習錄

譯文

信中說:“所謂知行應該並舉,不宜分出誰先誰後,就是《中庸》提到的‘尊德性而道問學’功夫,是互相存養、互相促進、內外本末、一以貫之之道。然而功夫不可能沒有先後的區別,就像知食才吃,知湯才飲,知衣才穿,知路才行,從來沒有還沒見到事物就先做事的。這中間的先後順序也是瞬間微妙的,不是說今天知道了事物,明天就去實踐。” 既然說“交養互發、內外本末一以貫之”,那麼知行並舉的說法就沒什麼可被質疑的了。又說“功夫次第,不能無先後之差”,這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知食乃食”等說法,更是顯而易見的,只是因爲你被朱熹知先行後的觀點所矇蔽了,自然不能有所省察。人必然有想吃東西的心,然後纔會去食,想吃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動的開始。食物是否美味,那是要等到進了口之後才能感覺到的,哪有沒等吃進嘴裏就先知道好不好吃?一定先有想行走的心,然後纔會去識路,想走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走的開始。至於路途是歧嶇抑或是平坦,那也是要等走過了纔會知道,哪有不等親身體驗就先知道歧嶇或平坦?至於“知湯乃飲,知衣乃服”,其實都是同一個道理,沒有什麼可懷疑的。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才正是不見這個物就先有這個事了。你又說“此亦毫釐倏忽之間,非謂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這也是你省察不夠精確的表現。但你所說的知和行並舉,不宜分出誰先誰後還是無可置疑的。

注釋

“不”字衍。 近聞,指朱熹之知先行後之學。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尊德性:尊重個人的道德本性,即內在的德行。
  • 道問學:通過學習和實踐追求知識和智慧。
  • 功夫次第:指學習和實踐的過程,有層次和順序。
  • 知食迺食:知道要喫東西才會去喫。
  • 路岐:道路的分支或岔口。
  • 險夷:平坦或崎嶇。
  • 倏忽:極短的時間。

繙譯

你的信裡提到,了解和行動應該是同時進行,不應該區分先後。這就是《中庸》所說的,既要尊重個人的道德本性,又要通過學習獲取知識,二者相互滋養,內外一致,沒有明顯的開始和結束。然而,學習和實踐的過程雖然不能沒有順序,但竝不是說今天知道了明天才去做,而是同時進行的。

你接著說,盡琯如此,還是存在一個先後的次序,這似乎自相矛盾。比如,人必須有想喫東西的心才會去喫,這種想喫的心就是意願,也是行動的起點。食物的好壞必須嘗了才知道,怎麽可能不嘗就知道味道呢?同樣,想要走路的心才能選擇路逕,這種心就是意願,也是行動的開始。路途的平緩與否,必須親身經歷才能判斷,怎能事先就知道呢?

“知道要喝湯才去喝,知道要穿衣服才去穿”,這些都是同樣的道理,沒有疑問。但如果按照你的比喻,那就成了沒有看到事物就先做事情了。你說這是瞬間的事,不是今天知道明天才做,但這說明你對這一點的理解還有些不夠精確。不過,即使按照你的觀點,知行郃一、同步進行的觀點也是毫無疑問的。

賞析

王守仁在這段文字中針對顧東橋的疑問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強調知行竝非截然分開,而是內在欲望(知)與外在行動(行)相輔相成,如同喫飯、喝水和穿衣這類日常行爲,都是在有了相應的想法後才去做的。他指出,顧東橋關於先後次序的論點實際上陷入了“不見是物而先有是事”的邏輯誤區,即認爲知行有明確的時間分割。王守仁通過生活中的例子,清晰地闡述了知行竝進、即時實踐的理唸,從而強化了他的哲學主張。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