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中 · 答歐陽崇一 · 一
崇一來書雲:“師雲:‘德性之良知,非由於聞見,若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則是專求之見聞之末,而已落在第二義。’竊意良知雖不由見聞而有,然學者之知,未嘗不由見聞而發。滯於見聞固非,而見聞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義’,恐爲專以見聞爲學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見聞,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孔子云:“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良知之外,別無知矣。故“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今雲專求之見聞之末,則是失卻頭腦,而已落在第二義矣。近時同志中,蓋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說,然其功夫尚多鶻突者,正是欠此一問。大抵學問功夫只要主意頭腦是當。若主意頭腦專以“致良知”爲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致良知”之功。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日致其良知而求之見聞,則語意之間未免爲二。此與專求之見聞之末者雖稍不同,其爲未得精一之旨,則一而已。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既雲“擇”,又云“識”,其良知亦未嘗不行於其間,但其用意乃專在多聞多見上去擇、識,則已失卻頭腦矣。崇一於此等語見得當已分曉,今日之問,正爲發明此學,於同志中極有益,但語意未瑩,則毫釐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譯文
歐陽崇一來信說:“先生說:‘人的德性良知不倚仗見聞,若說多聞而選擇其中的善依從,多見而認識,那是隻在見聞的細枝末節上尋求,這就成爲次要的問題了。’我認爲良知雖然不是因爲見聞才具備的,然而學者的知識,未嘗不是從見聞中產生的。躊躇於見聞當然不對,但是見聞也是良知的具體實踐。現在先生說‘落在第二義’,恐怕是就把見聞當做學問的人而言的,如果已經致良知而在見聞上探求,似乎也是知行合一的功夫。我這樣想先生覺得如何?”
良知不從見聞來,而見聞卻是良知的運用,所以,良知不能由躊躇於見聞而來,但又離不開見聞。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良知之外,沒有別的知了。因此,致良知是學問的關鍵,是聖人教人的第一教義。現在說專門探求見聞的細枝末節,那就失去了主宰,把良知落到了次要位置上。近來,大家都已經知道了致良知的學說,可是大家下工夫還是有許多模糊之處,正是欠缺你這一問。一般說來,學問功夫關鍵是要抓住主宰。如果明確了“致良知”就是主宰,那麼多見多聞也都是“致良知”的功夫。所有日常瑣事,見聞酬酢,雖然頭緒繁多,但都是良知的發揮運用流傳。沒有了見聞酬酢,也就沒有什麼良知可致了,因此,見聞與致良知都是一件事。如果說致良知要從見聞中求,則話語之間難免會把良知見聞看成兩件事。這雖然與只在見聞的細枝末節上尋求良知的人稍有不同,然而從沒有領會“精一”的宗旨,則是一樣的。至於“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既然說到“擇”,又說到“識”,可見良知已經在中間發揮作用了,但它的用意乃專在多聞多見上去選擇認識,將主宰給失去了。崇一你對這些問題認識得已經十分清楚,今天這一問,正是爲了闡明致良知的學說,這對於同學們都有很大益處,只是語意表達還不太透徹,會產生“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的情況,不能不精心體察。
注釋
《論語·子罕》第六章:“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鶻突,即糊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良知:內在的道德意識,不依賴外在經驗而存在。
- 見聞:指通過聽聞和觀察獲取的知識和經驗。
- 第二義:次要的、非根本的意義。
- 致良知:追求和實現內在的良知,使之體現在日常行爲中。
- 專求:過分專注於某一方面。
- 見聞之末:指外在知識和經驗的表面層次。
- 意會:領會,理解。
- 鶻突:混亂,不清晰。
- 精一:專注一致,不分散。
- 見聞酬酢: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
- 發用流行:發揮並展現出來。
翻譯
歐陽崇一來信說,老師認爲良知不是通過聽聞和見識得來的,如果只是多聽好話選擇好的,多看事情記住它們,那就是過於追求表面的見聞,而忽略了根本。我認爲,雖然良知不需要依賴見聞,但學習者的知識確實是從見聞中發展起來的。如果陷在見聞裏,固然不對,但見聞也是良知應用的一部分。現在你說落在第二義,可能是針對那些專門追求外在知識的人。但如果在追求良知的過程中尋找見聞,似乎也符合知行合一的理念。你怎麼看?
賞析
王守仁強調良知是內在的道德本體,不受外在經驗和知識的侷限,但並不否認知識和經驗在實踐道德中的作用。他指出,如果將良知的追求侷限於見聞的表面,就失去了對核心智慧的理解。他認爲,真正的學問在於「致良知」,這是聖人教導的第一要義。崇一的問題有助於澄清這種認識,提醒人們在實踐中要保持知行合一,避免陷入過多的見聞細節中,從而失去對良知本質的追求。王守仁鼓勵大家深入理解這個道理,以便在修養上更加精進。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 《 夜宿香山林宗師房次韻二首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薛侃錄 · 二十九 》 —— [ 明 ] 王守仁
- 《 遊清涼寺三首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修易錄 · 五 》 —— [ 明 ] 王守仁
- 《 秋日飲月岩新構別王侍禦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陳九川錄 · 十五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陳九川錄 · 十一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三十一 》 —— [ 明 ] 王守仁
相关推荐
- 《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六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直錄 · 七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九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三十五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七十四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一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七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薛侃錄 · 十三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