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載酒:帶著酒。
- 乘興:隨著興致。
- 馬足遲:馬走得慢。
- 古寺:古老的寺廟。
- 春草沒:春草茂盛,遮掩了古寺。
- 遠山:遙遠的山。
- 夕陽宜:夕陽與遠山相映成趣。
- 澗竹:山澗旁的竹子。
- 消蒼粉:指雨後竹子上的塵埃被洗去,顯得更加青翠。
- 風煖:溫煖的春風。
- 巖花:山巖上的花。
- 紫蕤:紫色的花瓣。
- 昏黑:天色昏暗。
- 淩絕頂:登上山的最高峰。
- 高懷:高遠的情懷。
- 少陵詩:指杜甫的詩,杜甫自稱少陵野老。
繙譯
春天帶著酒去尋訪,原本沒有預定的日期,隨著興致而行,還嫌馬兒走得太慢。古老的寺廟被茂盛的春草遮掩,遠処的山峰與夕陽相映,格外和諧。雨過天晴,山澗旁的竹子洗去了塵埃,顯得更加翠綠;溫煖的春風中,山巖上的花瓣飄落,紫色的花瓣隨風起舞。天色漸暗,更應該登上山頂,高遠的情懷讓我想起了杜甫的詩句。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春日遊訪清涼寺的情景,通過細膩的自然描寫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訢賞和內心的甯靜與超脫。詩中“古寺共憐春草沒,遠山偏與夕陽宜”一句,既表現了古寺的幽靜,又描繪了遠山的壯美,夕陽的餘暉更是增添了幾分詩意。後兩句通過對雨後竹子和春風中花瓣的描寫,進一步以自然景物的變化來抒發詩人的情感。最後,詩人表達了一種超越塵世的情懷,通過登高望遠,聯想到杜甫的詩,展現了對詩歌和自然的熱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詩歌的無限曏往。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