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一

來書雲:“養生以清心寡慾爲要。夫清心寡慾,作聖之功畢矣。然欲寡則心自清,清心非捨棄人事而獨居求靜之謂也。蓋欲使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耳。今欲爲此之功,而隨人慾生而克之,則病根常在,未免滅於東而生於西。若欲刊剝洗盪於衆欲未萌之先,則又無所用其力,徒使此心之不清。且欲未萌而搜剔以求去之,是猶引犬上堂而逐之也,愈不可矣。” 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此作聖之功也。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非防於未萌之先而克於方萌之際不能也。防於未萌之先而克於方萌之際,此正《中庸》“戒慎恐懼”、《大學》“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無別功矣。夫謂“滅於東而生於西”“引犬上堂而逐之”者,是自私自利、將迎意必之爲累,而非剋制洗盪之爲患也。今曰“養生以清心寡慾爲要”,只“養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將迎意必之根。有此病根潛伏於中,宜其有“滅於東而生於西”“引犬上堂而逐之之”患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傳習錄

譯文

你信中說:“養生最關鍵的就是清心寡慾。倘能做到清心寡慾,那麼做聖人的功夫就算完成了。然而私慾少而心自清,清心不是說要拋棄人事跑去獨居求靜。只是要使自心純爲天理而無一絲一毫的私慾罷了。現在要想清心寡慾,就必須在產生處剋制私慾,但如果病根不除,未免滅於東而生於西。可若想把私慾盪滌消滅在未萌發之前,那麼又不知道從何處用功,徒勞地只能使自己的心不清淨了。況且私慾未萌就去尋找出來並清除,這好比引犬入室而又驅趕它,如此更講不通了。” 一定要使心體純粹爲天理,而無一絲一毫的私慾,這是成爲聖人的功夫。想做到這一點,就要在私慾產生之前多加防範,並在私慾萌芽時剋制它。在私慾產生前防範並剋制它於萌芽狀態,這正是《中庸》的“戒慎恐懼”、《大學》的“格物致知”的修身功夫,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什麼功夫。 你說的“滅於東而生於西”“引犬上堂而逐之”都是被自私自利、將迎意必牽累的結果,而不是剋制盪滌私慾本身的問題。現在你說“養生的關鍵是清心寡慾”,這“養生”二字就是自私自利、將迎意必的病根。有這樣的病根潛伏於心中,就容易產生“滅於東而生於西”“引犬上堂而逐之”的弊端。

注釋

《莊子·知北遊》:“顏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無有所迎。”回敢問其遊。’仲尼曰:‘……聖人處物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爲能與人相將迎。’”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