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二十九日獻之拜上:昨日竟沒有同你話別,很是悵然和慚愧。你近來身體恢復如何。我則很乏頓,匆忙間就不再敘了。獻之再拜。
注釋
遂:竟然。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若遂不改,方思僕言。”
奉別:敬詞。猶告別。
悵恨:因失意而惱恨。
復:引申爲恢復。
弟甚頓:王獻之在兄弟中排行最末,“弟”非指他人,是自稱之辭。這通書簡是王獻之致其同輩中的某一位兄長。頓:疲乏。
勿勿不具:“勿勿”,釋作“匆匆”。東晉書簡常用語,與“不具”(不一一)一樣,多用作結束語。“勿勿”猶言匆忙、急遽,乃自謙之辭。具:寫,題。
序
《廿九日帖》是東晉王獻之致其一位同輩兄長的信札,信中所寫是王獻之爲自己未能送別而致歉,並問對方身體狀況的內容。行楷書,3行,30字,唐人摹本。縱26釐米,橫11釐米。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廿九日帖》展現了王獻之新創書體“破體書”(大令體)的書風。除《洛神賦十三行》外,王獻之的流傳書法作品多爲行草書,此帖有些字接近楷書,尤其難爲可貴。世傳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獻之)真跡,當推此貼爲冠。
賞析
《廿九日帖》帖爲行書,但有的字近楷書,如“日”、“白”、“昨”、“中”等,有的字是草書,如“何如”、“獻之再拜”,楷、行、草共處一紙,自然、協調,毫無牽強之感。書寫自由,不拘體式,由此可見東晉士人寄情翰墨,自由書懷的風尚。
《廿九日帖》結體端正嚴整,並在方正的均勢中加入欹側、高低、長短的變化,增強了字的動感。行筆勁健有力,洗煉沉穩,筆畫間提按轉折比較明顯。其中楷體字“日”、“白”、“中”等轉折處多用方筆,很接近後來的北碑。《廿九日帖》爲王獻之早期行書作品,師承來路十分清晰。字形偏於扁方形,橫向取勢,且掠畫多爲隸法,用筆含蓄深沉,點畫厚朴,近鍾繇與王羲之早期書風。其中“獻之”、“何如”、“再拜”爲書信常用語,所以作慣式草體。
用筆秀媚飄灑,風流俊美,筆意連貫而舒展,章法生動,感之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出入右軍法中,師古創新的面貌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