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頭丸帖

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拼音

注釋

從這一帖的語氣來看,應當是有人已服用過鴨頭丸,但感到效果不好,因此告訴過王獻之這個情況,王獻之服後,覺得果然如來信所說,所以回信約這位朋友明天聚會並將求教。

賞析

《鴨頭丸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寫在絹上的一件優秀草書作品,唐代摹本,共有兩行15字,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這幅作品運筆非常熟練,筆畫勁利靈動,風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徵“筆鋒人紙靈巧而又變化多姿,方筆、圓筆、側鋒、藏鋒都有,如“鴨”、“當”兩字起筆處是順着筆鋒直接入筆,“故”字起筆是側鋒,“頭”、“不”等字與上一字相連,所以是逆鋒起筆,但也有以頓筆和藏鋒起筆的,如“明、君”等字。字與字之間氣脈貫通,連中有斷,如第一行“明當必”,第二行的“集當與”筆畫連綿,而“佳、明”,“與、君”等字之間重新起筆,調整筆鋒,但暗中還是有呼應,斷連結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靈活。帖中的10多個字曲直結合:橫豎較直,有剛勁之美;又有圓轉外拓的曲筆,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潤,變化豐富。章法上行距很寬,顯得蕭散疏朗,堪稱是一幅不拘法則而又無處不存在法則、嫵媚秀麗而又散朗灑脫的草書精品。 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
王獻之

王獻之

東晉琅邪臨沂人,字子敬。王羲之子。女爲安帝皇后。少有盛名。起家州主簿,遷吳興太守,謝安甚欽愛之,請爲長史。官至中書令,時稱“王大令”。工草隸,善丹青。幼學父書,次習於張芝,後改變古拙書風,自創新體,與父齊名,並稱“二王”。今存行書墨跡《鴨頭丸帖》等。 ► 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