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 第七章

· 子思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拼音

所属合集

#中庸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阱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無特別難以理解的詞語需要注釋。

繙譯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敺趕到羅網陷阱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賞析

這一章強調了很多人自以爲聰明,但在實際行動中卻表現出無知和缺乏真正的智慧。他們不能察覺潛在的危險,也難以長時間堅守中庸的原則。它揭示了人們往往對自己認知的偏差,以及在踐行重要理唸時的軟弱與不堅定,具有一定的警示意義。此章以簡潔而深刻的話語,引發人們對自我認知與行爲的反思。

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爲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啓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爲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爲“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爲“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爲“述聖”,受儒教祭祀。 ► 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