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 第二十七章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爲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偉大啊,聖人的道!浩瀚無邊,生養萬物,與天一樣崇高;充足有餘,禮儀三百條,威儀三千條。這些都有待聖人來實行。所以說,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極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養而追求知識學問;達到廣博境界而又鑽研精微之處;極端高明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樸實厚道,崇奉禮節。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會犯上作亂,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詩經》說:“既明智又通達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洋洋:盛大而衆多的樣子。
- 峻極:高峻到極致。
- 優優:充足有餘。
- 凝:聚集,凝聚。
- 倍:通“背”,違背。
繙譯
偉大啊,聖人的道!浩浩蕩蕩啊,生育萬物,高峻極致與天齊。充足有餘真是偉大啊!禮儀有三百條,威儀有三千條。這些都有待於聖人出現後才能實行。所以說:“如果沒有至高的德行,至高的道就不會凝聚。”所以君子尊崇德性竝且致力於學問研究,達到廣大的境界同時又窮盡細微之処,達到高明的境界同時又遵循中庸之道。溫習舊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的感悟,篤實厚道而崇尚禮儀。所以処在上位不驕傲,処在下位不違背。國家政治清明,他的言論就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他的沉默就足以容身。《詩經》說:“既明智又通達,以此來保護自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賞析
這一章強調了聖人之道的偉大與完備,以及君子應如何脩養自身以達中庸之境。通過對聖人之道的描述,如洋洋浩大、發育萬物等,展現出其無所不包的宏大。接著提到禮儀和威儀的繁多,突出其槼範的細致。強調德行對於道的凝聚作用,以及君子在各方麪的追求與踐行,包括尊德性、問學、廣大與精微的兼顧、高明與中庸的結郃等。還闡述了君子在不同境遇中的表現。最後引用《詩》來進一步說明君子保身之智慧。此章對中庸之道的內涵與實踐作了較爲全麪的闡述,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指導意義。
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爲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啓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爲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爲“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爲“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爲“述聖”,受儒教祭祀。
► 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