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下拜受胙
夏,會於葵丘,尋盟,且修好,禮也。
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於文武,使孔賜伯舅胙。”齊侯將下拜。孔曰:“且有後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餘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於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拼音
譯文
夏天,齊桓公在葵丘與各國諸侯聚會,爲的是重申原來的盟誓,使大家更加和好。這是合乎禮的。
周襄王派宰孔賞賜齊侯一塊祭肉。宰孔說:“天子正忙於祭祀文王、武王,特派我來,賞賜伯舅一塊祭肉。” 齊侯剛要下階拜謝。宰孔說:“且慢,後面還有命令哩。天子命我告訴您:‘伯舅年紀大了,加之對王室有功,特賜爵一級,不必下階拜謝。’”齊桓公答謝:“天子的威嚴,離我不過咫尺,小白我豈敢貪受天子之命‘不下拜’?果真那樣,只怕就會垮臺,使天子也蒙受羞恥。怎敢不下階拜謝!” 下階,拜謝;登堂,領賞。
注釋
葵丘:宋國地名,在今河南蘭考。一說在民權縣東北。當時齊桓公與宋襄公、魯僖公、衛文公、鄭文公、許僖公、曹共公在葵丘相會。
尋盟:重溫舊盟。齊桓公曾在曹國的洮會合過魯、宋等諸侯,故稱“尋盟”。尋,通“爝(jué)”,把冷了的東西重新溫一溫,引申爲重續或重溫。盟,在神前立誓締約。
王:周襄王。宰孔:周襄王的使臣。宰,官名。孔,人名。胙(zuò):古代祭祀時供的肉。
文、武:周文王與周武王。
伯舅:周天子尊稱同姓諸侯爲伯父或叔父,尊稱異姓諸侯爲伯舅。周,姬姓;齊,姜姓。
耋(dié)老:老邁,年高。耋,七十歲。
加勞:加上有功勞。一說重加慰勞。
違:離。顏:面。咫(zhǐ)尺:距離很近,八寸爲咫。
小白:齊桓公名。餘:我。敢:怎敢。貪:貪妄,意爲恃寵而違禮法。隕越:墜落。指違背禮法。
序
本文出自《左傳·僖公九年》。
賞析
這篇短文記錄了周天子賞賜給齊桓公祭肉的場面。文中對齊桓公受寵若驚的神態,寫得細膩生動。我們看了這篇文字,體會能是身臨其境、如聞其聲。按照周朝禮節,胙是天子祭祀社稷宗廟的物品,事後只能賜予宗室、也就是和天子同姓的諸侯。在異姓的諸侯之中,則只有夏商二王的後代才能得到,這一項規定應該是周天子對前代帝王的禮讓,也是因爲這兩朝相隔不甚久遠,他們後人的身份很明確。不像三皇五帝,根本無法確知其後人,即使是他們的本人,也多屬於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或乾脆是象徵性的人物,周朝實際上把他們的族系也列入蠻夷一類,還不如一般的諸侯們,就更無緣受胙了。齊桓公也非姬姓宗室,沒有受賞的資格,但由於齊桓公特殊的地位,其祖姜子牙和王室的特殊關係,周襄王也就給予他特殊的禮遇。
此次齊桓公大會諸侯,與宋襄公、魯僖公(按《史記》所載應該是魯釐公)、衛文公、鄭文公、許僖公、曹共公聚集在葵丘(在今河南蘭考),周天子派使臣參加。當時周襄王身在洛邑主持祭祀,爲了表示對齊桓公率各路諸侯尊奉王室的酬勞,他讓使臣宰孔赴會並嘉獎,並破例賞賜給桓公胙,希望他一如既往。而齊桓公也是做足了姿態,要給與會諸侯其尊敬王室的印象。最重要的,這時已經是齊桓公稱霸晚期,所謂強弓之末不穿魯縞。他在位三十五年了,形勢和他治齊的初期有了天壤之別:楚成王用子文、子玉擴張地域,獨霸中南已使齊桓公無可奈何;秦穆公的國力也達鼎盛,用百里傒、蹇叔、孟明視,軍事經濟基礎穩固,外交上又輔助重耳立國,儼然霸主形象;有從亡的賢臣輔佐,晉文公的復興也近在眼前;還有那位自命不凡的宋襄公。所以,齊桓公此時很是需要王室的歡心,才能較爲長久地藉助王室的威望,維繫他這霸主的地位。

謝應芳
元明間常州府武進人,字子蘭。自幼鑽研理學,隱白鶴溪上,名其室爲“龜巢”,因以爲號。授徒講學,議論必關世教,導人爲善。元末避地吳中。明興始歸,隱居芳茂山。素履高潔,爲學者所宗。有《辨惑編》、《龜巢稿》等。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