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東亭記
出州南譙門,左行二十六步,有棄地在道南。南值江,西際垂楊傳置,東曰東館。其內草木猥奧,有崖谷傾亞缺記。豕得以爲囿,蛇得以爲藪,人莫能居。至是始命披制蠲疏,樹以竹箭松檉桂檜柏杉。易爲堂亭,峭爲杠梁。下上徊翔,前出兩翼。憑空拒江,江化爲湖。衆山橫環,尞闊瀴灣。當邑居之劇,而忘乎人間,斯亦奇矣。乃取館之北宇,右闢之,以爲夕室;取傳置之東宇,左闢之,以爲朝室;又北闢之,以爲陰室;作屬於北墉下,以爲陽室;作斯亭於中,以爲中室。朝室以夕居之,夕室以朝居之,中室日中而居之,陰室以違溫風焉,陽室以違淒風焉。若無寒暑也,則朝夕復其號。旣成,作石於中室,書以告後之人,庶勿壞。元和十二年九月某日,柳宗元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猥奧(wěi ào):繁雜茂盛。
- 傾亞(qīng yà):傾斜。
- 傳置(chuán zhì):驛站。
- 藪(sǒu):生長着很多草的湖澤。
- 笴(gě):箭桿,文中指像箭桿一樣的竹子。
- 檉(chēng):一種落葉小喬木,枝條纖弱下垂,老枝紅色,葉子像鱗片,花淡紅色,有時一年開花三次,結蒴果。能耐鹼抗旱,適於造防沙林。
- 檜(guì):常綠喬木,木材桃紅色,有香氣,可作建築材料。亦稱「刺柏」。
- 墉(yōng):城牆;高牆。
- 瀴(yīng):幽深。
翻譯
從柳州城的南譙門出來,向左走二十六步,有一塊荒廢的土地在道路南邊。南邊靠近江水,西邊與垂柳及驛站相鄰,東邊叫做東館。這地方里面草木繁雜茂盛,有懸崖山谷,傾斜並有缺漏。豬可以在這裏作爲豬圈,蛇可以在這裏作爲草澤,人不能居住。到這時才命令清除雜樹雜草,種植上竹子、像箭桿一樣的竹子、松樹、檉樹、桂樹、檜樹、柏樹、杉樹。改變成堂屋和亭子,建造陡峭的屋樑和橋樑。上下回旋飛翔,向前伸出兩個側翼。(建築)懸在空中面對着江水,江水變成了湖泊。衆多山峯橫向環繞,廣闊幽深,水灣曲折。處在城市居民衆多的地方,卻讓人忘記了身處人間,這也很奇特了。於是選取館的北屋,右邊開闢出來,作爲晚上居住的房間;選取驛站的東屋,左邊開闢出來,作爲早晨居住的房間;又向北開闢,作爲陰涼的房間;在北邊的高牆下建造附屬建築,作爲溫暖的房間;在中間建造這座亭子,作爲中間的房間。早晨的房間在晚上居住,晚上的房間在早晨居住,中間的房間在中午居住,陰涼的房間用來躲避熱風,溫暖的房間用來躲避寒風。如果沒有寒冷和暑熱,那麼早晨和晚上的房間就恢復它們原本的稱呼。建成後,在中間的房間放置石頭,寫下文字來告訴後來的人,希望不要毀壞。元和十二年九月某日,柳宗元記。
賞析
這篇《柳州東亭記》是柳宗元的一篇記文,生動地描繪了柳州東亭及周邊環境的改造過程和獨特風貌。文章開篇詳細描述了這塊廢棄之地最初的荒蕪景象,然後記敘了對其進行的整治和建設。作者巧妙地利用地勢和自然景觀,營造出一個彷彿與世隔絕的奇妙空間。通過對各個房間功能的描述,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環境的精心規劃和對舒適的追求。文中的描寫細膩而生動,如「衆山橫環,尞闊瀴灣」,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此地的幽靜與美麗。整篇文章語言簡潔明快,意境清新,體現了柳宗元高超的文學造詣和對自然山水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