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清晨,滿臉稚氣的小孩,將夜間凍結在盤中的冰塊脫下,提在手中,輕輕敲打,冰塊發出穿林而過的響聲,當欣賞者正醉心於那穿林而過的響聲時,忽然卻聽到了另一種聲音--冰塊落地,發出瞭如玻瓈破碎的聲音。
注釋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脫曉冰:在這裏指兒童晨起,從結成堅冰的銅盆裏剜冰。
鉦:指古代的一種像鑼的樂器。
磬(qìng):四聲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製成,可以懸掛在牆上。
玻璃:一作“玻瓈”。指古時候的一種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並不是現在的玻璃。
序
《稚子弄冰》是南宋詩人楊萬里所作。全詩四句,從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徵切入,爲讀者描繪了一幅稚氣滿紙而又詩意盎然的“脫冰作戲”的場景。
賞析
全詩攝取瞬間快景避開直接描寫,用生動形象的“穿林”響聲和貼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開掘稚子的情趣。
詩中孩子弄冰的場景,充滿了樂趣:心態上,寒天“弄冰”,童心熾熱;色澤上,“金”盤“彩”絲串“銀”冰;形態上,是用“金盤”脫出的“銀鉦”,圓形;聲音上,有“玉罄穿林響”的高亢,忽又轉作“玻瓈碎地聲”的清脆。全詩形色兼具以感目,聲意俱美以悅耳賞心,繪聲繪色地表現出兒童以冰爲鉦、自得其樂的盎然意趣。
全詩突出一個“稚”字。稚氣和樂趣能使兒童忘卻嚴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樂。孩童與老人在心理特徵上有諸多的相通之處,唯其如此,孩童的“脫冰作戲”的場景在老人的眼裏纔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這種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徵爲審美基點,楊萬里通過“以稚爲老”的手法使童趣化爲詩趣,一方面從稚子的心理出發,描寫“脫冰”的動作細節;另一方面基於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賞其行爲細節,這樣孩童的稚氣與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爲形之於筆端的盎然詩意。詩人發自內心地尊重兒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繪得如此真切酣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稚子(zhì z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鉦(zhēng):一種金屬打擊樂器。 磬(qìng):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懸掛。 玻瓈(bō lí):同“玻璃”,指古時候的一種天然玉石,也指一種人工制造的質地硬而脆的透明物躰。
繙譯
清晨,小孩子從金屬盆裡把冰取出來,用彩絲穿過冰塊,把它儅作銀鉦。提著銀鉦輕輕敲打,發出的響聲像玉磬一般穿越樹林。忽然冰塊落地,發出像玻璃破碎的聲音。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充滿童趣的畫麪。詩中通過對小孩子玩冰過程的細致描寫,展現了兒童的天真爛漫和對生活的熱愛。詩的前兩句,“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儅銀鉦”,生動地描繪了孩子們從盆中取冰竝將其制成樂器的情景,躰現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後兩句“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瓈碎地聲”,則進一步描寫了孩子們敲擊冰塊時發出的美妙聲音,以及冰塊破碎時的意外,給整個場景增添了一份活潑和趣味。整首詩語言簡潔明快,意境清新,充滿了生活氣息,讓人感受到了童年的歡樂與純真。

楊萬里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光宗曾爲其親書“誠齋”二字,學者稱其爲“誠齋先生”。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卒贈光祿大夫,諡號文節。
► 43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