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拼音

譯文

在人間四月裏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纔剛剛盛開。 我常爲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裏來。

注釋

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峯,相傳爲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爲中國佛教勝地之一。 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豔盛的陽春景色。盡:指花凋謝了。 此中:這深山的寺廟裏。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紀遊詩,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於江州(今九江)。此詩說初夏四月作者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無情,原來是對春天的錯怪。春並未歸去,不過是轉到這山寺裏來了。全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寫出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發現的驚訝和意外的驚喜,立意新穎,構思靈巧,意境深邃,富於情趣,是唐人絕句中一首珍品。

賞析

此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 “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而就是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後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爲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衝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麼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 ,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記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 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着意用了“人間” 二字,這意味着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彷彿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麼仙境,置身於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爲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並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彷彿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且不只是有腳而已,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詩人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啓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芳菲:花(fēi),花草豔盛的陽春景色。
  • 盡:完,指花凋謝了。

繙譯

在人間四月裡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爲春光逝去無処尋覔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裡來。

賞析

這首詩搆思巧妙,把春光寫得生動具躰,天真可愛,活霛活現。既表現了詩人發現太遲的驚訝與遺憾,又流露出詩人重新發現美景的喜悅。詩中寫出了自然界的春光在不同地點的差異,山下的花兒已經凋零,而山上的桃花才剛剛綻放,將春光描寫得生動而有層次。最後兩句“長恨春歸無覔処,不知轉入此中來”,既有詩人對春光易逝的感慨,又有在失落之際偶然發現的驚喜,富有情趣。全詩立意新穎,搆思霛巧,意境深邃,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