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王胡之詩(其四)

· 謝安
餘與仁友,不塗不笱。 默匪嚴穴,語無滯事。 櫟不辭社,周不駭吏。 紛動囂醫,領之在識。 會感者圓,妙得者意。 我鑑其同,物睹其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道路,此處指世俗的交往。
  • :竹編的捕魚器,比喻社交場合或社會關係網。
  • :非,不是。
  • 嚴穴:深藏不露,形容人沉默寡言。
  • 滯事:繁瑣的事物,此處指不必要的閒言碎語。
  • :橡樹,古代常用於祭祀,象徵忠誠。
  • :古代土地神,此處比喻職責或歸屬。
  • 駭吏:使官吏驚駭,形容行爲舉止自然,不讓人感到突兀。
  • 囂醫:形容混亂的局面,如同醫生面對嘈雜的病人。
  • :智慧,辨別能力。
  • 會感者圓:能理解和接納的人心如圓潤,和諧相處。
  • 妙得者意:真正領悟到精髓的人,能把握事物的本質。
  • :觀察,比較。
  • :看見,此處指理解。

翻譯

我和仁德的朋友,不涉足於世俗的圈子。 我們沉默寡言,不輕易談論瑣事。 橡樹不會因爲被供奉在廟裏而驚慌,周公也不曾因職位顯赫而讓官吏害怕。 面對紛擾,我們以智慧引導,分辨是非。 懂得共鳴的人,心靈相通;洞察微妙的人,能把握事物的核心。 我通過比較,看到我們的共同之處,也明白各自獨特的見解。

賞析

這首詩是謝安與好友王胡之間互相欣賞的友情表達。詩人強調了他們之間的默契和相互理解,即使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也能保持內心的寧靜,不被瑣事所累。他們像橡樹和周公一樣,無論身處何種位置,都能保持自然本色,不令他人感到不適。通過"會感者圓,妙得者意"的詩句,謝安讚揚了朋友的智慧和對事物的獨特見解,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這種境界的認同。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體現了晉代文人士大夫的高雅情操和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謝安

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著名政治家,名士謝尚的從弟。少以清談知名,最初屢辭辟命,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並教育謝家子弟,多次拒絕朝廷辟命。後謝氏家族於朝中之人盡數逝去,方東山再起,任桓溫徵西司馬,此後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 鹹安二年(372年)簡文帝崩後,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桓溫篡位意圖,並在其死後與王彪之等共同輔政。在淝水之戰中作爲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爲東晉贏得幾十年的安靜和平。戰後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廣陵避禍。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歲,贈太傅、廬陵郡公,諡號文靖。謝安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性情閒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他治國以儒、道互補;作爲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室利益。王儉稱其爲“江左風流宰相。”張舜徽贊其爲“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 ► 11篇诗文